吞一把纳米颗粒,得不得癌早知道

2014-10-30 MedSci MedSci原创

Google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将能够检测疾病的纳米颗粒和腕带式传感器结合。这种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胶囊口服后进入病人血液,探测人体生化指标的轻微变化,来作为对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目前,这一项目还处于初步研发阶段。 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许多癌症如胰腺癌,只有到了无法治愈且致命的阶段才能被检测到。而实际上,癌症组织和健康组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Google希望利用持续的血液监控来及早发现癌症的

Google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将能够检测疾病的纳米颗粒和腕带式传感器结合。这种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胶囊口服后进入病人血液,探测人体生化指标的轻微变化,来作为对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目前,这一项目还处于初步研发阶段。

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许多癌症如胰腺癌,只有到了无法治愈且致命的阶段才能被检测到。而实际上,癌症组织和健康组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Google希望利用持续的血液监控来及早发现癌症的特殊征兆,在任何身体症状产生前就能提早做出诊断。

这一项目由Google的研发部门Google X负责,该部门一直致力于潜力无限的颠覆式创新。Google最近有很多在医学领域的新尝试,包括先前研发的供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血糖测量隐形眼镜,收购制造供帕金森患者使用的防抖勺的公司,以及购买研发抗衰老产品的Calico公司和提供个人基因检测试剂盒的23andMe公司的股份。

吞一把纳米颗粒?

这一项目由分子生物学家安德鲁·康拉德(Andrew Conrad)领导。康拉德此前发明了一种廉价的HIV检测,目前已被广泛使用。他表示:“我们想要做的,是将医药从发病后的治疗,转变为积极的预防,而纳米颗粒就能够让我们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了解身体状况。”

Google正在设计一系列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生物标记物的纳米颗粒。它们可以附着在一个癌细胞或一段癌细胞DNA上,又或者可以用来发现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块即将脱落的证据,因为一旦这些斑块阻断血流,就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另一个系列的纳米颗粒可以持续监控血液内的化学物质。由于体内钾离子水平过高与肾脏疾病相关,Google认为可以制造多孔纳米颗粒,在钾离子通过时会颜色会改变。康拉德介绍说:“然后你就可以利用磁场把这些磁性纳米颗粒聚集起来,例如手腕处的浅表血管里,然后你就可以查看它们的颜色了。”

未结合的纳米颗粒与那些包裹在癌细胞周围的颗粒,在磁场中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理论上来说,利用软件研究它们的动态就能够做出诊断。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利用磁场来使纳米颗粒在短时间聚集在同一处的各种方式。Google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种腕带,能够在一天中一次或多次,通过光波和无线电波读取纳米颗粒上的读数。



会不会导致过度治疗?

来自伦敦癌症研究院的最高主管保罗·沃克曼(Paul Workman)博士表示:“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很好,任何在该领域提出新想法的新生力量都会受到欢迎。我们很需要这种发明,如果能够更早地检测出癌症或其它疾病,那么就可以尽早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治疗来进行干预。而这到底现不现实还言之过早,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现在要做的是进行实践。”

他的团队正在研究血液中的癌细胞和癌症相关DNA,以作为诊断和计划治疗的新方法。他提醒过Google,诊断会增加人们的焦虑心理,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在这种血液监控方法能被广泛使用之前,必须要有谨慎和严格的分析方法。

Google之所以公布这一计划,是因为他们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但是康拉德并不想让人们觉得Google除了网络搜索引擎以外,还想在人体上也开发出一套搜索工具。他表示:“我们虽然发明了这项技术,但并不打算将其商业化或用它来赚钱。我们会将其授权给合作伙伴,由他们提供给医生和病人。这不是一种消费类产品,而是处方类的医用仪器。我们都知道医患关系是需要保密的,所以不会让Google参与其中。”

从搜索网络到搜索你的血液,显然Google的目标很远大,但是这可行么?基本原则是合理的,世界各地现在也已经在进行相关的工作。许多研究组都在考虑用血液里的少量癌细胞来作为一种更好的癌症诊断方式,并分析哪种癌症的扩散能力更强。但是当健康人被诊断为有病的时候,Google就必须要解决“假阳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困扰着针对前列腺癌的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测试,因为PSA水平在无癌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剧增。

此外,还有过度诊断的问题,即如果发现了病症,到底要不要治疗。例如在乳腺癌筛查的问题上一直都存在争议,每救治一个严重的乳腺癌病人,同时就有3名女性因为并不致命的乳腺癌而接受了创伤治疗。筛查疾病的过程中到处都是风险,如果这一过程进行得不仔细,所有人都可能会成为疑病患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792, encodeId=077112e9237, content=早点用于普查,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NUyjXTCJjo7ceOChkqicg6SzjqymjoEtLx55A9HNpmV1quNDdicpmTPZp1WXCq35u64iaCjRhibmrEPN5JHdvOZt9Ajj4MxzLbJ9/0, createdBy=ddf3111026, createdName=jawel, createdTime=Thu Nov 27 22:01:00 CST 2014, time=2014-11-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23343, encodeId=d4d513233431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8d5e7476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纳米颗粒#</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7476, encryptionId=d8d5e7476de, topicName=纳米颗粒)],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WQ1WyMBGic8d2fKdCe6Cm3vaRh4X8YnlumYndC46iagNCBl9Df8RtoCaQchnFtZldHUctGJjsgsyutUlu8vPq6yQ/132, createdBy=97862500016, createdName=ms3117646317107274, createdTime=Sat Nov 01 04:47:00 CST 2014, time=2014-11-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11-27 jawel

    早点用于普查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792, encodeId=077112e9237, content=早点用于普查,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NUyjXTCJjo7ceOChkqicg6SzjqymjoEtLx55A9HNpmV1quNDdicpmTPZp1WXCq35u64iaCjRhibmrEPN5JHdvOZt9Ajj4MxzLbJ9/0, createdBy=ddf3111026, createdName=jawel, createdTime=Thu Nov 27 22:01:00 CST 2014, time=2014-11-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23343, encodeId=d4d513233431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8d5e7476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纳米颗粒#</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7476, encryptionId=d8d5e7476de, topicName=纳米颗粒)],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WQ1WyMBGic8d2fKdCe6Cm3vaRh4X8YnlumYndC46iagNCBl9Df8RtoCaQchnFtZldHUctGJjsgsyutUlu8vPq6yQ/132, createdBy=97862500016, createdName=ms3117646317107274, createdTime=Sat Nov 01 04:47:00 CST 2014, time=2014-11-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ell:科学家发现治疗癌症的新型靶点--YEATS蛋白

当谈到运输分配,联邦快递和ups或许并不是我们人类机体的对手,包装、运输分配系统在癌症生物学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其可以决定我们的机体是否会引发癌症。近年来科学家们热衷于对组蛋白领域进行研究,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染色质的畸变被认为可以引发DNA损伤,进而引发癌症。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操

The Lancet Psychiatry:重度抑郁症癌症患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4)70313-X/abstract

心脏病学家和肿瘤学家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小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在63例化疗相关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癌症患者中,不到2/3接受了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治疗,仅一半接受了心脏科会诊,接受会诊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100%对52%)和β受体阻滞剂的处方较多(94%对41%),患者生存改善(71%对41%)[J Card Fail. 2013 Sep;19(9):629-34]。欧洲肿瘤中心奇

癌症或为细胞进入“安全模式”所产生

癌症是人体细胞试运转“安全模式”所产生的吗,就像受损计算机系统在面临外部威胁时试着保护自己那样?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宇宙学家Paul Davies和同事得出的结论,他们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癌症起源新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癌症的进化根源。如果该理论正确,他们的模型提示,氧气治疗和感染病毒或细菌的一些非传统疗法可能尤其有效。 乍看之下,Davies似乎不像“癌症战争”中的战士,他是物理学出身,而非

心脏病:癌症幸存者的另一道坎儿

近年来,癌症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在美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1975-1977年间为50%,到1999-2005年则升高至68%。2012年,仅美国就有约1200万癌症患者。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哈科(Aarif Khakoo)教授认为,“随着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我们需要应对癌症治疗继发的问题――包括对心脏的影响,肿瘤科医生需要加强与其他科医生的合作”。 癌症化疗可导

“祸不单行”催生新学科——心脏-肿瘤学

面对与日俱增的临床需求,医生们似乎并未做好妥善应对的准备。1991年,在意大利威尼斯,1名49岁男性在重体力劳动时发生典型心绞痛,他有胃淋巴瘤史并已完全缓解。经急诊检查,他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梗,但医生仅将其送入观察室而未予以心脏介入治疗,理由是“他是一名癌症患者”。1992年,在意大利米兰,1名45岁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标准治疗效果不佳。超声心动图提示大量心包积液、心包压塞。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