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览:近期Stroke杂志研究汇总

2017-04-10 MedSci MedSci原创

【1】Stroke:血管紧张素II肽疫苗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来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药物依从性差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疫苗接种有望解决这种问题,因为其持久的效应,但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仍是未知数。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专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疫苗接种,并且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上评估了血管紧张素II(Ang II)肽疫苗在

4月上旬Stroke杂志发表了哪些重磅级研究,小编为您一一盘点。

【1】Stroke:血管紧张素II肽疫苗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来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

药物依从性差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疫苗接种有望解决这种问题,因为其持久的效应,但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仍是未知数。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专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疫苗接种,并且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上评估了血管紧张素II(Ang II)肽疫苗在的效应。

研究人员将雄性Wistar大鼠接种3次Ang II肽疫苗后进行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并且对血清或脑中抗Ang II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通过脑梗死体积、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分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不同进行分析来评估疫苗的效应。

Ang II疫苗可以成功地在血清中产生抗AngⅡ抗体,且无伴随血压变化。血清抗AngⅡ抗体的产生足以导致脑梗死体积减少,并诱导抗AngⅡ抗体渗透至缺血的大脑半球,抑制AngⅡ1型受体mRNA的表达。接种疫苗的大鼠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表明Fluoro Jade B–阳性细胞、spectrin 片段、4-羟基壬烯醛-阳性细胞和NOx2 mRNA表达减少。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AngⅡ疫苗在脑缺血中发挥神经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并通过抗AngⅡ抗体渗透到缺血性脑损伤侧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ngⅡ肽疫苗可能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2】Stroke:PM2.5与卒中!

已有研究证实短期暴露于空气中细颗粒污染(PM2.5)已与卒中发生增加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调查PM2.5长期暴露的影响。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

该研究共纳入了45625名参与者进行了采访,参与者来自于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在6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完成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人员使用卫星数据来估计参加者社区的PM2.5水平,并采用一个多层次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长期PM2.5暴露和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也评估了体力活动以及水果和蔬菜的消耗量的潜在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PM2.5每增加10ug/m3时,发生卒中的几率为1.13(95%可信区间为1.04-1.22)。调整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这种效应依旧存在(调整后的比值比为1.12;95%可信区间为1.04-1.21)。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的参与者有发生卒中的几率更大,而那些食用水果和蔬菜较多的参与者发生卒中的几率更低。在敏感性分析中,这些效应仍然很明显。研究人员进一步估计6.55%(95%可信区间1.97%-12.01%)的卒中病例可以归因于研究人群空气中的PM2.5。

这项研究表明环境PM2.5可能会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并可能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导致惊人的卒中负担。此外,更多的体力活动可能会增强卒中几率,而使用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可能会减轻这种效应。

【3】Stroke: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Empagliflozin治疗与脑血管事件!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Empagliflozin心血管终点事件试验(EMPA-REG OUTCOME试验)中,Empagliflozin加入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的标准治疗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是由心血管死亡率下降驱动所致, Empagliflozin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心肌梗死或卒中风险上无显著差异。在一项改进的意向性治疗分析中,发生卒中的风险比为1.18(95%可信区间为0.89-1.56;P=0.26)。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脑血管事件。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Empagliflozin-10 mg、Empagliflozin-25 mg或安慰剂组,7020例患者接受治疗。中位观察时间为3.1年。

在修改后的意向治疗分析中Empagliflozin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卒中的数值差异主要是由于最后一次服用研究药物后超过90天首次事件在Empagliflozin组有18例(安慰剂组为3例)。在基于治疗期间或最后一次服用研究药物后90天内事件的敏感性分析中,Empagliflozin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卒中的风险比为1.08(95%可信区间为0.81-1.45;P=0.60)。在复发的、致命性的或致残的卒中风险上Empagliflozin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之间没有差异。血细胞比容增加最大或收缩压下降最大的患者卒中风险并没有增加。

在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中,Empagliflozin组与安慰剂组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无显著差异。

【4】Stroke:视网膜缺血患者无症状脑梗塞和脑白质疏松症发生情况分析!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明确急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伴发脑缺血的发生率、脑小血管病变的程度以及血管风险谱。

急性脑梗死频率和视网膜缺血卒中风险的系统评价(RETIS)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包括眼部检查、脑磁共振成像和广泛的诊断性检查血管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原因。无症状脑梗塞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来识别,通过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来量化脑白质疏松,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来评估颈动脉狭窄。

在112例视网膜缺血患者中,77例(68.8%)为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35例(31.3%)患者出现一过性黑朦。无症状脑梗塞患者有17例(15.1%)。19例(17%)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9例(25.9%)为重度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心房颤动患者有14例(12.5%)。无症状脑梗塞患者)比那些没有的患者发生颈内动脉狭窄率较高(35.3% vs. 13.7%;P=0.029),而脑白质疏松症与血管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相当。在多元分析中,颈内动脉狭窄是无症状脑梗塞的唯一有意义的预测因素(比值比为4.27;95%可信区间为1.06-17.23)。

由此可见,在7例视网膜缺血患者中就约有1例无症状性脑缺血患者。较高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提示大动脉硬化在急性视网膜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5】Stroke:使用人工智能来减少抗凝治疗患者的不依从风险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研究旨在评估移动设备上人工智能平台在测量和提高卒中患者抗凝治疗服药依从性上的使用情况。开始接受直接口服抗凝剂治疗,然而减量时需要进行监测,这给患者自我管理带来了压力。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无法发现的欠佳的依从性,是不可靠的依从性指标,会使患者卒中和出血的风险增加。

这是一项在新近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成年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平行组、为期12周的研究中(n=28)。患者被随机分为采用人工智能平台进行日常监测(干预)或没有日常监测(对照)。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直观地识别病人、药物和确认服用。依从性是通过两组的药丸数和血浆样品来测量的。

所有患者(n=28)的平均(SD)年龄为57岁(13.2岁),53.6%是女性。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的平均(SD)累积依从性为90.5%(7.5%)。血浆药物浓度水平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依从性分别为100%(15/15)和50%(6/12)。

一些使用智能手机经验很少的患者成功地使用了该技术,并表现出了依从性改善了50%,基于血浆药物浓度水平。对于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的患者,绝对改善率提高到了67%。实时监测有可能增加依从性,并且改变行为,特别是在直接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

【6】Stroke:就业状况与卒中风险和卒中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由于证据有限,研究人员旨在明确就业状况的改变对卒中风险的长期影响。

研究人员对来自日本9个公共卫生中心的21902名日本男性和19826名40岁至59岁的女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员从1990年至1993年开始随访至2009年至2014年。研究人员计算了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和卒中类型(出血性和缺血性)Cox比例风险比,根据1990年到1993年和1995年到1998年5年期间就业状况的改变(连续工作、失业、再就业、不断失业)。

在随访期间,研究人员记录了973名男性患者,275例死于脑卒中;460名女性患者,131例死于脑卒中。经历1次失业与男性和女性较高的总体、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相关,即使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相比于连续工作的参与者,总体脑卒中发病率的多变量风险比(95%可信区间)在男性失业者中为1.58(1.18-2.13),在女性失业者中为1.51(1.08-2.29),以及总体卒中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2.22(1.34-3.68)和2.48(1.26-4.77)。在再就业的男性参与者中发生总卒中的风险比(95%可信区间)为2.96(1.89-4.62),发生死亡的风险比为4.21(1.97-8.97),而在再就业的女性参与者中卒中发病风险比为1.30(0.98-1.69)和死亡风险比为1.28(0.76-2.17)。

由此可见,失去工作的男性和女性以及再就业的男性参与者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7】Stroke:缺血性卒中患者30天再入院的估计!

缺血性脑卒中出院30天内再次入院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估计美国全国性的30天再入院情况,描述再入院的重要原因,并寻求与30天再入院相关的因素,特别是与再通治疗相关的因素。

研究人员对2013年代表美国全部住院病例的全国再入院数据库进行了加权分析。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包括那些接受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动脉内治疗的患者,均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修订版代码进行确认。符合条件的患者人群中再入院被定义为在出院30天内的任何再入院。研究人员报告了30天总体再入院、意外的和潜在可预防的再住院比例和95%可信区间。调查设计Logistic回归模型适用于确定再通治疗和30天的再入院之间相关性的原始和调整后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

在31931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1%(95%可信区间为11.9-12.3)的患者再次入院。其中,89.6%是意外住院的,12.9%是潜在可预防的。超过20%的所有入院可以归因于急性脑血管病。再次入院的患者年龄较大,有较高的疾病负担。在控制年龄、性别、保险状况和合并症后,接受再通治疗的患者在30天内再次入院的几率显著降低(比值比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7-0.89)。

高达12%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30天内再次入院,再通治疗与30天再住院的几率降低11%到23%有关。

【8】Stroke:急诊科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预防益处如何?

在急诊科(ED)就启动卒中预防的长期益处仍是未知的。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分析房颤患者在急诊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益处。

研究人员在62个西班牙EDs对连续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观察性队列研究。临床变量可用以及在出院时给予血栓预防的处方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出院后随访1年后,收集的数据包括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大出血和死亡等情况;研究人员采用一元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风险。

研究人员招募了1162例患者,1024例(88.1%)患者根据CHA2DS2-VASc评分为高风险。在ED出院时,935例(80.5%)患者接受抗凝治疗,237例(55.2%)患者为接受抗凝治疗的新患者。在1年后,48例(4.1%)患者出现重大出血事件,151例(12.9%)患者出现死亡。在ED接受首次抗凝与大出血不相关(风险比为0.976;95%可信区间为0.294-3.236),但与死亡率下降相关(风险比为0.398;95%可信区间为0.231-0.686)。将主要临床和社会人口学特征、伴随抗血小板治疗或目的地(出院或入院)进行调整后,并不影响结果。

由此可见,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在ED进行抗凝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并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77144, encodeId=bfe21e77144b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6d0168436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roke杂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6843, encryptionId=c6d0168436c, topicName=Stroke杂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0e639082590, createdName=zhixianchen, createdTime=Mon Jul 31 02:57:00 CST 2017, time=2017-07-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Stroke:局限于岛叶的卒中不会引起前庭功能障碍

岛叶病灶影像表现 在之前的影像学研究中,后循环岛叶皮层被看作是前庭耳石产生感觉冲动的必需组分,是人类前庭皮质网络的核心区域。然而,尚不清楚局限于后循环岛叶皮层的病灶是否足够诱发前庭耳石的功能障碍。 为此,为了检验局限于岛叶皮层的病灶是否会出现前庭耳石功能障碍,德国Johannes Gutenberg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的Bernhard Baier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

盘点:Stroke杂志精选文章汇总

【1】Stroke:高水平肝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卒中风险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然而,我们对HGF和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正处于起步阶段。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循环血液中HGF与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在文中,研究者假设循环HGF与增加的卒中风险呈正相关。研究者共纳入了6711名年龄在45-84岁的研究对象,并在2000

盘点:近期Stroke杂志精选文章一览

【1】Stroke:缺血性卒中护理中的男女“不平等”卒中护理,包括溶栓治疗和早期入院的性别特异性差异都经过了报道。在一项大型注册研究中,佛罗里达州和波多黎各州的各个医院都参与了“遵循指南”的项目(Get With The Guidelines,GWTG)——卒中项目,研究人员试图确定在缺血性卒中的性能指标和整体溶栓治疗方面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从2010年至2014年,来自73个地点的大约5131

Stroke:卒中当日平均收缩压升高与转归不佳相关

以色列一项研究表明,卒中当日由24小时血压监测(24H BPM)记录的平均收缩压升高与近期功能状态不佳和远期死亡率升高相关。论文于7月18日在线发表于《卒中》(Stroke)。 此项研究共纳入177例平均年龄为84±6岁的急性卒中患者。在入院时测定血压,并在24小时实施24H BPM。7天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功能状态,并于其后随访5年死亡率。 结果显示,7天后功能

Stroke:卵圆孔未闭患者与房颤患者脑卒中影像表现不同

研究要点:1、卵圆孔未闭性卒中在血管造影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皮质病变或在椎基底动脉发生多发小的缺血性病变2、卵圆孔未闭性卒中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房颤性卒中组尽管卒中诊断和评估方法进展迅速,但仍有40%的卒中由不明原因引起的。现在认为,超过一半的隐源性卒中是由心源性血栓引起的。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约26%。研究表明

Stroke:职业噪音暴露与卒中无关

研究要点: 探索职业性噪音暴露与卒中的关系。 该研究是队列研究。 结果显示职业性噪音暴露与卒中无关。 有研究发现小于60分贝的交通噪音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80-86分贝的职业性噪音与卒中风险是否相关尚不清楚。为此,丹麦Aarhus大学医院丹麦Ramazzini中心职业医学科的Zara A. Stokhol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8月29日的Stroke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