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认清“甜蜜的敌人” 内分泌专家谈糖尿病的防治要点

2017-11-15 杨六香 中国医药报

“糖尿病”似乎人人都听说过,但对它的了解并不清晰,甚至有的人已处于患病危险中还不自知。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晓伟,据他介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知晓率只有1/3。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糖尿病的治疗率、治疗达标率也分别只有1/3,防治形势很严峻。

糖尿病”似乎人人都听说过,但对它的了解并不清晰,甚至有的人已处于患病危险中还不自知。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晓伟,据他介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知晓率只有1/3。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糖尿病的治疗率、治疗达标率也分别只有1/3,防治形势很严峻。

盯住“三点”抓紧“前期”

糖尿病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多而且后果严重。糖尿病诊治越早越好。马晓伟介绍说,糖尿病诊断要看静脉血葡萄糖水平,而不是指血(末梢血)。诊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如果已有“三多一少”症状,或已有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一次的空腹血糖检测大于等于7.0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就要看几个“点”:一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二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大于等于11.1mmol/L,三是随机血糖(进餐后任何时间点)大于等于11.1mmol/L。这三“点”存在任意两个或通过两次检测同一个“点”出现两次,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试结果稳定,变异性小,且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马晓伟认为,虽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CDS)没有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但是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在严格质量控制下检测出的HbA1c,仍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一次检测≥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马晓伟强调,目前各方对于“糖尿病前期”给予了高度关注。它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纯的空腹血糖高(大于等于6.1mmol/L,小于7.0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二是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小于11.1mmol/L,称为糖耐量异常;三是同时伴有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称为糖调节受损。

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药物的使用,可以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到糖尿病的风险下降高达50%左右。马晓伟介绍说,目前我国批准用于“糖尿病前期”的药只有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但在其他一些国家,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也被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

终极用药是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何时开始用药呢?马晓伟介绍,HbA1c在7%以下,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监测HbA1c。如果HbA1c在7%以上的,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降糖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双胍类,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二是磺脲类,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三是格列奈类,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四是DPP-4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五是TZDs类,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六是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七是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八是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汀。九是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是补充患者体内相对不足的胰岛素,需要皮下注射;目前国外也有喷鼻制剂上市。

马晓伟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依赖于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口服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但对于血糖非常高或伴有急性并发症或已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首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强化治疗。

在没有禁忌证、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首选二甲双胍。如果应用二甲双胍三个月后,HbA1c下降未达到目标值时,可以联合其他种类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可以换用其他口服降糖药。不过,通过小剂量滴定给药方式,一些患者可逐渐适应二甲双胍。

有的患者在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还不能达到目标值时,就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对不良反应勿过虑

很多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必须用药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用药。马晓伟指出,不用药后果很严重。首先可能会出现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高渗状态、高渗昏迷等,其次是慢性并发症会更早到来。

马晓伟分析,患者不愿意用药,首先是怕不良反应,影响肝肾功能。其实,能够上市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只要正确使用,其安全性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对于肝肾功能本身存在问题的患者,用药后会增加肝肾的负担,但这在临床上不能笼统叫作肝肾损害。相反,更需要注意的是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比如二甲双胍需要经过肾脏排泄;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就会影响到二甲双胍的排泄,引起药物的蓄积。

其次是患者担心药用上就停不了。其实,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用药后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都会有所改善,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停用降糖药。有的患者可能几年内都不需要用药,单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就可以维持一个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82373, encodeId=c9a816823e30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4d031e807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分泌#</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1780, encryptionId=d4d031e8074, topicName=分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da227938338, createdName=gwc392, createdTime=Fri Jul 27 06:25:00 CST 2018, time=2018-07-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7-27 gwc392

相关资讯

JAMA Intern Med: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可持续7年之久

研究认为对于糖尿病风险人群,生活方式以及药物干预均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药物治疗效果短暂,但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可持续长达7年。所有干预方式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意味着必须采取持续的干预方式以降低患者糖尿病风险

当糖尿病遇上高血压该怎么办?

男性,71岁,多尿、烦渴、多饮5个月,加重伴乏力、视力下降15天并伴有高血压史10年。一直服用降压药物治疗。通过此病例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熟悉糖尿病的分型、各型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以及掌握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以及各种降糖药物的特点、降糖机制和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可告别院内“马拉松”:代谢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6%,意味着每10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揭示了糖尿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对庞大的患病人群来说,如何管理、控制患者病情、缓解看病难成为一道难题。当日,记者当日从上海瑞金医院获悉,“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代谢中心)应运而生。在代谢中心,患者只需要挂一次号,患者就能享受全面检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内分

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不足一半,五类人患病率高

“医生,我现在用了胰岛素,会不会上瘾?”“护士,我一直在一个部位打胰岛素,现在皮下脂肪有增生该怎么办?”这些是糖尿病患者经常提出的困惑。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会带来诸如眼疾、心血管疾病、妊娠并发症、糖尿病足、口腔疾病、肾脏病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在糖尿病领域的治疗和控制相比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仅36.5%的患者被诊断,其中仅32.2%的患者正在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发布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了国际标准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及其团队14日正式发布其主持编制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这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仝小林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负责人之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引进,目前担任该院首席专家。《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由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学术团体、糖尿病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并在今年10月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专家:糖尿病趋于低龄化 防治还需管住嘴迈开腿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表示,由于缺少运动、饮食不合理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糖尿病,以往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