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4个

你是不是要搜索 期刊脸孔 点击跳转

100多名医生手术26小时 史上最强换脸术

100多名医生手术26小时 史上最强换脸术

11月16日,纽约,美国密西西比州41岁的志愿消防员哈迪森(Patrick Hardison)14年前救火时烧伤,严重毁容,五官骇人,他形容当时“比死更难受”,3个月前纽约大学医生为他进行“规模最大”的换脸手术,历经26小时变脸,如今哈迪森复原良好,出面受访。报道称,41岁的患者帕特里克·哈迪森是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名消防员,他在2001年救火时脸部被严重烧伤,眼睑、嘴唇、耳朵、大部分鼻子、头发及眉

健客网 - 换脸术 - 2015-11-18

图片医生惹争议,医学分享VS患者隐私

图片医生惹争议,医学分享VS患者隐私

对医师来说,并非当上主治医师就可以高枕无忧,医生的学习没有毕业的一天,而是必须随时吸收新信息,了解新进展。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体系之间彼此分享资讯也非常重要。 2012 年,美国医生约书亚·兰迪在研究斯坦福医院的医生们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模式时发现,大部分医生都有用手机在拍摄患者照片的做法,他们有些会把照片传给其他医生寻求建议,有些则是为了学术研究收藏。 然而,医生们直接传递患

医学之声 - 医学分享,患者隐私 - 2016-08-25

医学上疼痛分级是这样的…

医学上疼痛分级是这样的…

疼痛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疼痛强度的评估并没有客观的医疗仪器可供选择,主要还是依靠患者的主观描述。关于疼痛分级江湖传说分为12个级别,第1级如蚊子叮咬,第12级如同母亲分娩时的感觉。还有将其分为18级的,那都只是江湖传说而已。目前医学常用的疼痛评估分为主观评估法和客观评估法。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的标准方法,主观评估适用于慢性疼痛以及急性疼痛,客观评估仅适用于急性疼痛。目前很多医院都是采用多种评

医学之声 - 疼痛,分级 - 2016-12-15

是“超级识别者”吗?

是“超级识别者”吗?

生物谷 - 转化医学 - 2016-11-10

警惕:难缠的咽痛——扁桃体周围脓肿

警惕:难缠的咽痛——扁桃体周围脓肿

临床工作中,遇到难缠逐渐加重的咽痛,切勿以为都是急性扁桃体炎,应警惕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形成,早期发现,早期抽脓!

医学之声 - 咽痛,扁桃体,周围脓肿 - 2017-09-24

厉害!浙大一院48小时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术

厉害!浙大一院48小时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术

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浙大一院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术,包括一台心脏移植、一台肺移植、四台肝脏移植、八台肾脏移植,刷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以来的新纪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14台手术,浙大 - 2017-03-21

美研究称人天生是外貌协会

资料图:奥巴马 台媒称,人类社会已演化到禁止性别、种族歧视,但美国最新科学研究指出,人类其实是“拜脸”一族,经常依脸型、五官而对他人作出全面式的判断,包括投票给某候选人,或者因容貌之故,被判处有罪。 台湾中时电子报10月22日援引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研究内容指出,有秀气或天生快乐容颜的人,经常被认定为较值得信赖。而有无生育力、支配欲及待人友善等,也与某些脸部特征关连起

参考消息网 - 生育力,奥巴马,脸孔 - 2014-10-27

Nature:你能听到我眼中的世界吗?

在我们大脑的视觉中枢(visual cortex)里含有很多特化的结构,可以专门处理运动、文字、脸孔、场景以及各种物体,甚至包括我们身体的姿势和动作等信息。可是对于先天失明的盲

生物360 - 大脑,神经 - 2014-05-12

Psychol Sci:以貌取人很科学?

在《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之际,有人发出“这是一个看脸时代”的感慨,试想一下,如果都教授是葛大叔扮演,女主千颂伊是路人甲,追这部剧的人还有这么多么?看脸时代里类似故事并不少见,研究证明,以貌取人很科学的。 以貌取人是天生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科学家Emily Cogsdill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从3岁起就已经倾向于通过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比如诚信度和个

华大基因 - 外貌,科学 - 2014-04-30

Brain and Behavior:“高敏感”大脑对他人情绪更敏感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愿意帮助不幸的人,或者很容易在看到电影场景时流泪,再或者喜欢在社交平台上随时发布让你感动的照片,根据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家 Arthur Aron 和 Elaine Aron Elaine Aron的研究,你或许是20%具有同情基因的人类之一。 发布在《大脑与行为》杂志上的新研究中,他们和加州大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以及蒙茅茨大学的同行合作发现,对受试者大脑进行的功能性核磁

网易 - 大脑,情绪 - 2014-06-30

Cognition:脸盲?34岁前你还有机会

脸盲的人总是需要不停地向别人解释,自己是脸盲,而不是故意不把别人放在心上。不少童鞋都有这毛病。难道脸盲就真的无药可救,只能不停地向别人解释,否则就要错过美好的友谊或者恋情吗?以往的认知发展研究主要把目标锁定在20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人群,来自哈佛大学的 Laura T. Germine 和 Ken Nakayama 以及达特茅斯大学的 Bradley Duchaine 偏偏不走寻常科研路。他们雄心

科学松鼠会 - 脸盲,面部识别 - 2014-09-28

美英知名科学家预言未来十大科学突破

近日,一些全球最著名的科学家最近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对未来12个月可能出现的“十大科学突破”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这些有望很快实现的新“科学突破”包括用3D打印机打印DNA、能够自我修补损伤的智能建筑、用人工光合方法制造“超级燃料”、用量子工具来研究攻克癌症、解开大脑密码修补大脑损伤等。详细: 1,能够“自我疗伤” 的建筑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材料学教授马克·米奥多尼克预言,随着纳米技术

深圳特区报 - 科学突破,大脑,微生物,癌症 - 2013-05-28

如非故意,敬请宽恕

本文已获得作者 一医一世界 的授权转载疾病是一次不幸,医疗差错则是在病人既有不幸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不幸,是一次新的疾病。对医生而言,也是一次职业疾病的发作。从宿命论方法看,其实就是霉运没有过去,两个倒霉的人相遇了,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事情。对病人而言,疾病带来生死离别、悲欢离合,是戏剧冲突中的一次高潮,医生在这段剧里面里面扮演一个角色,本因演得好,却演砸了。对医生而言,病人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路人

一医一世界的新浪微博 - 医生,成长,宽容,理解 - 2015-06-15

Nature:读心术

科学家们能够通过扫描大脑的活动情况破译我们的想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解梦,甚至是窥探人们的意图。 Jack Gallant正坐在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实验室里,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因为他正在破译一个人的思想。 在电脑屏幕的左手边是一卷电影胶片,这是Gallant为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准备的,他会给志愿者放这些电影,同时

生物360 - Nature,读心术 - 2013-11-06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