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综合征:一种新的命名法以协调不断发展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
2024-08-30 美国心脏协会 Circulation 发表于上海
提出了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和 “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的新二元分类,它包括阻塞性心外膜和非阻塞性致病机制,包括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痉挛性疾病和非冠状动脉原因。
心肌缺血综合征:一种新的命名法以协调不断发展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
Myocardial Ischemic Syndromes: A New Nomenclature to Harmonize Evolving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24-08-30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心脏病学家采用了几种急性心肌梗死(MI)的二元分类系统,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管理。相反,对于心肌缺血的慢性稳定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各种分类,术语往往相互冲突,例如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 和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虽然 2019 年欧洲指南引入了 CCS 以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形成对称,但 2023 年美国指南认可了替代术语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这些相互竞争的分类的一个意外后果是延续了限制性术语 “冠状动脉” 和 “疾病”,通常仅意味着单一的阻塞性 CAD 机制。现在重要的是为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阻塞性和非阻塞性原因推进一种更广泛包容的术语,以促进概念清晰并统一不同指南中不同步的命名法。因此,我们提出了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和 “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的新二元分类,它包括阻塞性心外膜和非阻塞性致病机制,包括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痉挛性疾病和非冠状动脉原因。我们在此保留已被接受的 ACS、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类别,作为血运重建已被证明具有临床益处的重要子集,以及像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和心肌梗死这样的新术语。总体而言,这样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命名法更好地调整、统一和协调了心肌缺血的不同病理生理原因,并应导致针对心绞痛、缺血和梗死的多种病理生物学诱因的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