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但求心安!一位医生的内心独白!

2017-10-18 春哥 温柔医刀

当医生是最满意满足的,不是因为加薪,不是因为晋升,不是因为获奖,也不是因为课题中标文章发表,只因为患者一句感激的话,你就会觉得所有的辛劳、努力、坚持都没有白费,所有的苦累、委屈、付出都是物有所值! 中午,大家都吃饱喝足了在午休。我强打着精神在写手术记录。昨天的两个接台和今天上午的手术都还没有完成记录。接连的手术,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多细节都容易遗忘和搞混。 很多人看到我写病历

当医生是最满意满足的,不是因为加薪,不是因为晋升,不是因为获奖,也不是因为课题中标文章发表,只因为患者一句感激的话,你就会觉得所有的辛劳、努力、坚持都没有白费,所有的苦累、委屈、付出都是物有所值!
 
中午,大家都吃饱喝足了在午休。我强打着精神在写手术记录。昨天的两个接台和今天上午的手术都还没有完成记录。接连的手术,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多细节都容易遗忘和搞混。
 
很多人看到我写病历都很惊讶,你一个大外科医生,还要亲自写病历?其实,他们不知道,长久以来,亲自书写手术记录一直是我的一个习惯。
 
虽然卫生系统有规定,手术记录由主刀医生和第一助手完成均可以,但看到下级医生那么忙碌,我想,如果自己能多承担一点,他们就会多轻松一点。而且我一直认为,对手术的理解、细节的观察,主刀和助手的视角还是有差别的。病人承受了痛苦经历了手术,我有责任把更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供后来的诊疗医生参考。现在很多医院的所谓格式化病历要么结构过于简单,要么书写过于简单,看和不看没有多大区别,多半都是因为助手太忙对付着写,提供不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正当我上下眼皮打架的时候,有同事提醒我,门口有人找。我很纳闷,今天又不是我门诊,我也没有预约病人,是谁来找我?
 
我边想着边走过去开门。一老一小两个女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几张报告和一面卷起的锦旗。她们说是我的病人,专程前来感谢我。
 
我仔细搜索脑海,看着两人的脸庞还是觉得很陌生。老的看起来是病人,小的应该是她女儿,但我完全没有印象。
 
看我回忆不起,她女儿补充说,她妈妈是几个月前因为卵巢癌转移导致肠梗阻我给她做的手术,出院的时候就做好了锦旗,当时因为忙着办手续没来得及送。这次回来在妇科门诊复查,老人坚持要亲自过来致谢赠送锦旗,感谢我的救命之恩。
 
老人双手托着锦旗,和她女儿一起向我鞠躬致谢。
 
那一刻我真的很受触动。老人真切的话语和诚挚的谢意让人感觉到满满的情义。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在万家欢庆祖国华诞的时刻,能收到这样一份朴实的礼物,远胜过那些华丽却又空洞的祝福。
 
有时候我们或许会忘记诊治过哪些病人,有时候我们或许也记不起曾经做了什么手术;但是,我们忘记的,病人会记得;我们做出的所有努力,病人会用身体的康复一天天报答你。
 
有一个病人,腹腔肉瘤术后复发,肚子里藏着二十多公分的大肿块,反复便血,天天高热,多家医院都拒绝收治他。在我们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时候,内科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最好的抗生素用了,白细胞还是好几万;血液输进去了,血色素还掉的更低。
 
病人找到我的时候,当面向我承诺,即使下不了手术台他也绝不后悔,家属也绝对保证不找医生的麻烦。
 
我知道病人和家属这样表态,是因为他们知道除了手术已经无路可走,但是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又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他们希望我可以没有任何包袱的放手一搏,向命运争取最后一线生存的机会。
 
在我上手术前,有同事还在跟我建议,手术适可而止。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不要因为手术太积极而自己承担过多的风险。我说,只有凭良心做手术。做不做,怎么做,全凭良心。
 
手术很顺利,达到了最想要的效果,在我告知家属时,病人的儿子,一个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当场就激动的哭了。
 
当医生,看着自己的双手能起死回生,看着自己的努力能制造希望,是件很自豪的事情。看到病人开心的笑,看到家属感激的泪,所有的一切都云淡风轻,不足挂齿。那些辛劳和付出,压力与风险,在生的希望面前是那么的微细渺小、无足轻重。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再苦再累,再拼再难也值了。
 
曾经有家属在手术后为了给我送红包,专门在下班的点,在医院的门口候着。她说医院里人多,又有监控,怕我思想有负担不敢收。在医院外面,没有人看得到,我尽可以放心收下。
 
家属送红包的做法我们不提倡,当医生没有人会想着收病人的红包,医生看病做手术也不会因为病人送不送红包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家属感激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在俗气势利一切讲究实际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他们也是担心一声感谢无法表达内心诚挚的谢意,希望沉甸甸的红包能传达他们对医生救命之恩真心的感激。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我们医生要的就只是那一声谢谢而已。

我们有时也会抱怨,承受了那么大的风险,花费了那么多的努力,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病人看不到,也体会不到,在出院的时候连声谢谢都没有;更有甚者,因为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辱骂、殴打医生,把医生送上被告席。
 
我们有时也会寒心,十数年的寒窗苦读,数十年的临床打拼,夜以继日的工作,忍辱负重的付出,没有体面的待遇,没有社会的认可,有些患者和家属还不理解。想想真的让人很绝望,有时真的想放弃。
 
但是,就像生活一样,有起有落,有喜也有悲;当医生,会有顺利,也会有失意,会遇到善良感恩的患者,也会遇到恩将仇报的家属。
 
我们不是救世主,无法达成每个病人的心愿,我们也不是普度众生的菩萨,无法祛除每个患者的疾痛。我们能做的就是摸着良心做事,本着职责行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救治每一例病人。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问心无愧。
 
做医生就是做人,做手术就是做良心,不求闻达,但求心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事发北京协和医院!病人输不起,医生更输不起!

最近,央视报道了一则医生给患者做手术的新闻。大致经过是: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门诊处,一位前来就医的女患者,让该院的主任医师谭先杰感到十分惊讶。29岁的病人小昭腹部高高隆起,肿瘤直径30厘米,掀起衣服来,像是即将分娩的双胞胎孕妇。小昭说已经看过好几家医院了,谭先杰感觉不能继续推托,最后顶着压力同意为其治疗。

无国界医生安娜 奔走在战火中

听到“安娜”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异域风情,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安娜强调,其实只是自己的姓氏比较特别罢了。6年来,这位普通的北京姑娘,一直在塞拉利昂、索马里、阿富汗等地从事医疗工作,奔走在战火与饥荒中。6年中,她更多记住的是那些被抢救后起死回生的病人,对于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她多不赘述,只强调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医生,只想单纯地治病救人。从小只想当医生安娜说自己在东城区的胡同里长大,自小的性格

这个年轻医生,放弃博士学位去日本当医生了

根据今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2017世界华人医师年会”所披露的数据,在全球从事医、药、护、技等卫生领域的华人有近百万人,其中从事医师职业并取得当地医师执照的有近40万人。而在日本,拿到医师资格证的华裔医生人数还不到100人,佟晓宁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痛心!四天两名医务人员因公殉职,医生的热血总是为患者而流!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医疗界的天空飘荡着着秋风与苦雨,充满着悲情与大义。

“器官再造**人”的新挑战:医生应该体面的活着

初次见到郭树忠教授本人,是在一个名医高峰论坛上。

当时拥坐一堂的,都是中国医学界最顶尖的医生、专家,以及教授学者。

轮到郭树忠教授作报告,自我介绍时,他完全没提自己是北京大学教授,也没提自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的身份,这个早已名满医学界的“中国器官再造第一人”,一上来就微笑着说:我是北京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的副院长,我们是一家民营医院,很高兴在这里给大家做汇报,请诸位多指教。

被赶下船的“船长”

11年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为一位30岁男性患者实施换脸手术的新闻震惊了整个中国医学界,这是当时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的“换脸”手术。时任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的郭树忠,正是这次手术的组织者和主刀医生。

在医院住院20天才知道的真相,竟然是…

我跟朋友说,这20天,我仿佛突然进入到一个从未来过的白色世界里。在这里,每一天对我都是全新的,有压力有挑战,有陌生的一切也有不断进步的成就感。以至于最后一天我妈出院,车开离医院大门的时候,我还有一点失落。总是在电视上看到医院的种种,自己亲身经历过一场,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每天都刷新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