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 今天很残酷 明天很美好

2014-11-17 佚名 生物谷

冰桶挑战引发的狂欢,让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入了热门搜索排行榜,依靠名人效应病毒式的传播,罕见病患者——这一不为人知的群体终于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一时间各路人士纷纷倾囊相助,然而从长远来看,民间捐助只能解决部分罕见病患者无力负担治疗费用的当前局面,科研技术与临床水平的发展才能真正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罕见病会议上,来自全球各地罕见病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

冰桶挑战引发的狂欢,让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入了热门搜索排行榜,依靠名人效应病毒式的传播,罕见病患者——这一不为人知的群体终于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一时间各路人士纷纷倾囊相助,然而从长远来看,民间捐助只能解决部分罕见病患者无力负担治疗费用的当前局面,科研技术与临床水平的发展才能真正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罕见病会议上,来自全球各地罕见病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科研薄弱、样本数量极少等条件制约着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匮乏则是雪上加霜,我们不得不面对罕见病治疗的现实困境:

样本数量极少


罕见病,顾名思义,即是发病率极低的疾病。以进行性肌肉骨化症为例,至今为止全球病例不超过***。尽管这些罕见病患者非常希望能够协助医生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但稀少的样本数量限制了临床大规模双盲实验的进行,这从根本上加大了验证罕见病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难度。根据遗传联盟主席&CEO Sharon Terry所说,罕见病药物的临床实验不应遵循传统路线,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引导建立适合罕见病的临床试验机制。

临床诊断困难

80%的罕见病由单基因突变造成,由基因突变造成的临床表现各异,医生无法仅从表型判断罕见病的类型。欧洲人类基因组学学会主席、奈梅亨大学医院人类遗传中心主任Han Brunner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接诊过一个罕见病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最终确认了致病基因,令他吃惊的是,该基因早就被他就研究过还发表了论文。他坦言道,自己发表论文时还曾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再遇到该基因缺陷的罕见病患者一定能够立即鉴别出来,但结果却截然相反。因此,基于表型的临床诊断结果往往不准确,追溯罕见病的病因必须依赖基因检测手段。

对医生的挑战

一个罕见病平均需要花费7年的时间才能够确诊。罕见病的确诊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经验丰富的临床遗传学家的评估;二、如病毒、细菌等不同类型的辅助检查;三、二代测序结果匹配的遗传咨询服务。这意味着进行诊断的医生必须非常熟悉遗传学知识。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毫不逊色,但造成国内罕见病研究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罕见病领域医生临床水平的悬殊。大多数罕见病研究属于遗传学范畴,国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罕见病设立了相应的遗传学中心,并且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与精力对医生进行培训。

反观国内,从人才培养到硬件设施,我们在临床遗传学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认为,国内临床医生门诊工作繁忙,科研水平与其临床诊断水平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他们没有时间也不需要深入研究罕见病;另一方面,95%的罕见病没有FDA批准的治疗药物,而FDA批准的绝大部分孤儿药在国内没有上市,即使医生鉴别了罕见病的类型,患者也无药可治,于是医生也就没有兴趣了解罕见病的发病机制。

针对当前罕见病研究与临床的现实困境,参与此次罕见病会议的国际专家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的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加强联系

首先,基于当前无法招募到足够多的罕见病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的困境,专家建议患者及时加入病友组织,通过媒体的力量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便于临床样本库的建立,加速临床研究的转化。

数据共享

Orphanet(孤儿药联盟)创始人,IRDiRC荣誉主席Ségoléné Aymé介绍,他们借助IT系统等技术手段将研究所得的数据分组打包,利用门户网站储存信息,研究人员和患者可以根据症状逐层检索直至基因层面。据其了解,韩国已经完成了罕见病数据库的建设,日本正在计划中,她建议中国政府也应该尽快着手建立罕见病研究的数据库。NIH临床创新应用部门负责人Petra Kaufmann则表示,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共享机制是解决罕见病信息交流障碍的关键。针对罕见病,数据库的内容需要包括登记、调查、临床研究以及后续的随访以保证其系统化、模块化。

开展合作

目前已知的罕见病类型超过7000种,一个医生能够精通的罕见病类型十分有限,将所有罕见病领域的顶级专家聚集在同一个医院也不符合现实条件。据欧洲人类基因组学学会主席Han Brunner介绍,当前在欧洲依托医院建立了多实验中心,每个中心汇聚了研究特定类型的罕见病专家。对于病人来说,他们需要根据其所患罕见病的类型到不同的研究中心进行诊断治疗。“未来,我们会加强不同研究中心之间的联系,构建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使病人的临床诊断更加快速便捷,并通过借鉴欧洲的模式和经验开展国际范围内罕见病领域专家的合作。”

同时,每个罕见病中心必须相应匹配:精通罕见病的科研专家,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以及具备遗传咨询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发挥所长、通力合作是解决科研向临床转化瓶颈的最好手段。

加拿大是目前在罕见病领域从科研、临床到产业转化做的最成功的的国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神经遗传学家Kym Boycott提及:首先,这与加拿大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密不可分,罕见病患者可以获得的治疗资源比较丰富,加拿大也将在明年制定出救助罕见病患者的初步计划;其次,加拿大人口较少,全国大约有100个从事临床遗传学研究的医生,这些医生之间的沟通联系非常紧密;再者,由政府主导的加拿大基因组组织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为罕见病研究提供了充裕的科研经费,在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产业转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建议,中国罕见病领域亟需培养一批临床遗传学医生。加拿大已经与一些中东国家在医学专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中国也可以尝试类似的合作模式培养遗传学人才。

治未病

二代测序技术已经揭示了95%已知疾病基因,通过无创产前诊断等基因检测手段,一方面能够及早评估患病的潜在风险及早制定治疗方案,名人安吉丽娜朱莉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据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蒋永辉透露,在美国诊断一项罕见病大约花费2.5万美元,平均每人的治疗费用约为500万美元。相比于患病后天文数字的治疗费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测序成本大幅下降,几千块的基因检测就能够避免悲剧。正如华大医学副总裁彭智宇所说,在基因治疗手段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基因科技能够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预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67069, encodeId=b04a146e0690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f32e9539e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罕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9539, encryptionId=ef32e9539e8, topicName=罕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9f36868190, createdName=syscxl, createdTime=Wed Nov 19 06:39:00 CST 2014, time=2014-11-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11-19 syscxl

相关资讯

国际罕见病大会即将隆重开幕!

第二届国际罕见病会议将于2014年11月7-9日在中国,深圳福田喜来登隆重举行,本会议为全球罕见病领域会议规模最大、演讲人员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届时将有超过600名的业界领袖、临床医生、科研专家学者、药厂企业高管、行业巨擘、样本联盟、政府决策者参加,100家以上的机构、40家以上的国内外大众及专业媒体参与。 为了推动中国罕见病在科研、临床诊断及治疗等领域的发展,以及更多医生、专家

四十万元国际罕见病大会100张门票免费赠送!

"冰桶挑战"-- 这一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的医学研究募捐活动成为了整个8月的主题词。尽管病毒式营销的背后娱乐意味略显浓重,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冰桶挑战"了解了渐冻人,了解了"瓷娃娃",乃至人数达上千万的罕见病群体。 目前中国罕见病领域的现状相当令人揪心:患者人数超过千万,相关科学研究、药物开发、临床诊断和治疗等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内所用药物极少,依赖进口的药物价格大

JAMA:临床外显子测序在基因检测罕见病中的作用

国际罕见病日图 外显子测序技术是指利用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将基因组的全部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外显子区域包含人体蛋白质的编码信息,涵盖了大部分与个体表型相关的功能变异。与全基因组测序相比,外显子组测序仅针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1%。在相同成本下,外显子测序技术可对更多个体的蛋白编码信息进行研究,且覆盖度更深,数据准确性更高,更加简便、经济、高效,可用于寻找单基因病、复杂

长出第二副骨骼的人

哈里·伊斯特雷克死后的骨架。他于1973年去世前不久决定把遗体捐出供科学研究之用 利维坦按:罕见病是人体生物学的天然实验。一个基因的微小改变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反过来说,我们也得以窥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是如何运作的。 这篇文章很长,但非常耐读,是我最近读到的长报道里面比较好的文章之一。 另外,译者的这段话也足以说明了我的内心感受:“我想,大家看到开篇那张图片时,因为

Nat Genet:加拿大研究者发现罕见病心脏-肠道综合征

近日,加拿大Montreal大学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名为“慢性心房肠道节律障碍综合征”(CAID)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研究结果证实心脏和肠道的节律性收缩都与人体一个单基因密切相关。研究10月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研究者还为CAID制订了诊断性检查方法。Gregor Andelfinger博士表示“该检查能确诊此综合征,其特点为同时存在多种心脏和肠道症状。”Philip

永远活在气泡里的男孩

大卫·威特(1971-1984),自出生时便患有重症综合性免疫缺陷(SCID),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吻或者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 生活在泡泡里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对有些人来说,这是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得州小男孩大卫·威特,就真的住在一个塑料泡泡里。“泡泡男孩”是大卫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