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C: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或存在肥胖悖论

2013-11-01 MedSci MedSci原创

一项针对日本高血压合并葡萄糖耐受不良患者的研究显示,随着体重指数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提示在这一特定患者人群中存在“肥胖悖论”。这项研究是名古屋心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新目标——高血压事件与ARB治疗)研究的一项亚组分析,名古屋心脏研究在1,15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中比较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的治疗结局无显

一项针对日本高血压合并葡萄糖耐受不良患者的研究显示,随着体重指数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提示在这一特定患者人群中存在“肥胖悖论”。

这项研究是名古屋心脏(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新目标——高血压事件与ARB治疗)研究的一项亚组分析,名古屋心脏研究在1,15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中比较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的治疗结局无显著差异。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Hypertension 2012 Mar;59(3):580-6)。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Takanori Nagahiro博士在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报告,在本次分析中,根据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患者(Q1)的BMI低于23.5 kg/m2  (283 例患者);Q2患者的BMI范围为23.5~25 (290);Q3患者的BMI范围为25~27.5 (277);Q4患者的BMI高于27.5 (255)。该亚组分析的主要终点与主体研究相同,为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因心力衰竭住院、冠脉再血管化或心源性猝死的复合终点。除年龄和胰岛素治疗之 外,四组的其他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最低BMI组的胰岛素治疗率最高(11%,而Q2、Q3和Q4组分别为6.2%、4.7%和4.7%)。

结果显示,Q1组有42例患者(15%;4.6/100患者-年)达到主要终点,将其作为参照。在Q2组中,24例患者(8.3%; 2.3)达到主要终点,在Q3组中,27例患者(9.7%; 2.8)达到主要终点,均与Q1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Q4组中,有13例患者(5.1%;1.5)达到主要终点,与Q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但这些结果并未 反驳重度肥胖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观点,并且“高血压合并葡萄糖耐受不良和高BMI(体重指数)的患者应减轻体重,使其BMI恢复至正常范围”。此 外,对这些结果的解释应谨慎,因为胰岛素治疗率在最低BMI组中最高,提示各组的糖尿病严重程度可能不同。

原始出处:

Yamashita K, Kondo T, Muramatsu T, Matsushita K, Nagahiro T, Maeda K, Shintani S, Murohara T. Effects of Valsartan Versus Amlodipine in Diabetic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Prev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Am J Cardiol. 2013 Sep 12. doi:pii: S0002-9149(13)01623-8.

Muramatsu T, Matsushita K, Yamashita K, Kondo T, Maeda K, Shintani S, Ichimiya S, Ohno M, Sone T, Ikeda N, Watarai M, Murohara T; NAGOYA 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Comparison between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regarding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glucose intolerance: NAGOYA HEART Study.Hypertension. 2012 Mar;59(3):580-6.

Matsushita K, Muramatsu T, Kondo T, Maeda K, Shintani S, Murohara T; NAGOYA HEART Study Group.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NAGOYA HEART Study: comparison between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regard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glucose intolerance.J Cardiol. 2010 Jul;56(1):111-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73753, encodeId=a1e814e37533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35fe6718e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尿病患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6718, encryptionId=935fe6718e3, topicName=糖尿病患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38f7243741, createdName=xue8604, createdTime=Sun Nov 03 14:30:00 CST 2013, time=2013-11-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Hypertension:瑞金医院朱鼎良等发现“血压晨峰”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研究要点:1.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2.晨时的收缩压与高血压患者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相关。人体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血压会有所波动。不同时间段日间血压与脑血管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此横断面研究共随机连续纳入757例高血压病患者,使用24小时动脉血压检测研究颅内动脉狭窄与收缩压间的关系。颅内颈动脉狭窄采用CT血管成像的方法进行检测,共发现127例(16.8%)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64例(

高血压临床诊治的盲区与对策

我国将近2亿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不足10%(2002年全国调查仅6.1%),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血压的控制率近年已提高到30-50%,但高血压从整体上仍没有得到满意的控制。 这不禁让我们思索:何以高血压的控制率如此之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从我们医生角度考虑是否在诊治高血压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呢? 我们对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层医院的31

Nat Commun:高血压有望通过小手术治疗

英国的一项新研究称,颈部一个被称为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与血压升高有着密切关系,动物实验显示,将其移除可显著降低血压。这一成果有望为药物治疗无效的部分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期刊《自然—通讯》上报告说,颈动脉体位于向头颈部位输送血液的颈总动脉分叉处附近,大小如一颗大米粒,主要作用是监测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并向大脑传递调整呼吸和血压的信号。 研究人

测量清晨血压,评估降压疗效

清晨,人体在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体内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激活(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血压也从夜间相对较低水平在清晨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清晨是十分危险的时段。很多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都于清晨高发。 高血压患者有必要通过清晨监测血压,准确评估血压控制情况,指导临床降压药物调整,因为许多诊室血压控制患者的清晨血压却未控制(图1)。从临床实践

从国情出发,全面开展高血压患者教育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6亿人,且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时常出现的伪科学以及不规范的健康宣传、患者自身健康知识的缺乏、对高血压的危害和长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制订权威且可操作的国家级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并以此开展科学规范的患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支持下,中国高血压联盟与国家心血管病

Nat Rev Cardiol: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收缩性高血压无益

研究要点: 1.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与高血压风险升高有关。 2.VitDISH试验研究了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D对血压的影响。 3.研究结果发现,补充维生素D未能给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带来临床受益。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5羟维生素D低水平与高血压风险升高相关,然而VitDISH研究发现,对于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而言,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显著降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