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例谈难治性痛风的治疗

2013-07-2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 郑晓娟 刘湘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难治性痛风是指,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常规量降尿酸药难以使血尿酸达标的痛风。   在美国约610万例痛风患者中,难治者约有5万例左右,我国难治性痛风患者数量可能更多。难治性痛风治疗相对困难,下面通过两个难治性痛风的病例分析该病的治疗原则。   病例1   患者男,59岁,因多关节痛8年,

从病例谈难治性痛风的治疗

 

  难治性痛风是指,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出现慢性多发性、破坏性关节炎伴痛风石形成和(或)尿酸性肾结石,常规量降尿酸药难以使血尿酸达标的痛风。

  在美国约610万例痛风患者中,难治者约有5万例左右,我国难治性痛风患者数量可能更多。难治性痛风治疗相对困难,下面通过两个难治性痛风的病例分析该病的治疗原则。

  病例1

  患者男,59岁,因多关节痛8年,加重2个月入院。

  8年前,患者突发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后逐渐累及左第一跖趾关节、双踝、双膝、双腕关节,间歇期无不适。外院查尿酸增高,血沉波动在94~122 mm/h,关节穿刺液可见痛风结晶,诊断为痛风石性痛风。

  4年前,患者再发多关节疼痛,使用秋水仙碱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效果不佳,予以泼尼松20 mg/d治疗后疼痛缓解;随后予以别嘌醇治疗,因过敏综合征而停用,丙磺舒500 mg bid 治疗效果不明显,因肾结石而停用。

  2个月前,患者多关节肿痛发作频繁,服用泼尼松20 mg/d,仍有发作,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 患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入院查体 库欣貌,双手、肘、双膝、双足有大量硬性皮下结节,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手、双踝及双足多个跖趾关节肿胀压痛,皮肤无充血破溃。

  辅助检查 尿酸606 μmol/L,肌酐380 μmol/L。

  X片检查 双手、双膝、双踝、双足穿凿样改变。

  入院后予以口服秋水仙碱,关节腔注射氟羟泼尼松龙,泼尼松口服40 mg/d,关节症状稍有减轻。出院后患者自行将激素加量至100 mg/d,仍有多关节滑膜炎症,遂再次入院治疗。

  治疗及转归 在此次住院治疗过程中,当激素从50 mg/d减至20 mg/d时,患者再次出现双足、双膝、双肘及左侧肩锁的急性痛风发作。试予以阿那白滞素(100 mg,tid)皮下注射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激素用量减至15 mg/d;一周后痛风复发,再次予以阿那白滞素(100 mg,qid)皮下注射治疗一周,患者关节疼痛迅速缓解。出院后8个月,患者痛风未再复发,血沉降至11 mm/h,激素减量至7.5 mg/d。

  病例2

  患者女,87岁。因多关节肿痛4年,皮下硬性结节1年入院。

  4 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双腕关节及多发手关节疼痛,每月均有发作,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2年前,患者开始接受别嘌醇治疗,但因过敏而停用,接受苯溴马隆50 mg qd治疗无效,尿酸长期维持在500 μmol/L以上。

  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双手远端指间关节及双足第一跖趾关节皮下结节,质硬,肾功能恶化,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降至30 ml/min。

  既往史 高血压、糖尿病及永久性房颤。

  体格检查 平车推入病房,血压160/80 mmHg,房颤率,心肺腹查体正常,双腕及双手远端指间关节畸形、压痛及功能障碍,可见大量痛风石。

  辅助检查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9分,尿酸717 μmol/L,肌酐218 μmol/L,C反应蛋白(CRP) 25mg/L。

  手足X片 痛风性关节炎改变,多发关节破坏及痛风石形成。

  治疗及转归 予非布索坦(80 mg/d)、泼尼松(10 mg qd)、秋水仙碱(0.5 mg qd)及小剂量布洛芬预防痛风急性复发。1周后,患者尿酸降至328 μmol/L,但出现痛风急性发作,临时予以麻醉药对症治疗。5个月后,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停止,痛风石开始溶解(上图),VAS评分降至2~3分,能独立行走1小时。

  讨论

  痛风治疗目的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降低尿酸,保持关节功能,预防和阻止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合并症。早期、及时和有效的降尿酸药物治疗可以阻止关节损害加重,这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

  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为NSAID、秋水仙碱和激素,二线药物为阿片类麻醉药及抗白介素-1或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制剂。

  多数难治性痛风石性痛风经一线药物能控制急性发作。对于痛风急性发作频繁的患者(如病例1),经过上述一线药物治疗仍不缓解或使用一线药物不能耐受(除激素依赖者外,长期使用激素导致体重增加、血糖难以控制),可参照病例1采用抗白介素-1。研究显示,抗白介素-1能迅速减轻关节发作带来的痛苦,有效促进病情缓解,但抗白介素-1昂贵,不能作为普通患者的常规治疗。

  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常规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性痛风患者的痛风急性发作, 抗TNFα制剂也能达到有效缓解。但同样,这种治疗的价格较贵,并有一定风险,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此外,联合外用药物如青鹏膏或双氯芬酸乳胶剂等也有助于辅助镇痛。

  难治性痛风的降尿酸治疗

  别嘌醇脱敏疗法

  别嘌醇能有效抑制尿酸合成,病例1和病例2均出现了别嘌醇过敏,但用别嘌醇出现轻度过敏并不是使用别嘌醇的绝对禁忌,可采用标准的脱敏疗法:起始剂量为50 μg/d,每隔3天增至100 μg、200 μg、500 μg、1 mg、5 mg、10 mg、25 mg,最终根据血尿酸和肾功能进行增减。

  对于年老体弱、有肾功受损及有较广泛皮疹者,可采用改良的别嘌醇脱敏法:起始(10~25) μg/d,每5~10天增量1次。如再次过敏,立即停药,消退后再予原来耐受量的一半,增量间隔延长。

  增加别嘌醇剂量

  临床上使用别嘌醇的常规剂量为300 mg/d,但多数研究显示,长期中低剂量别嘌醇并不能降低致死性过敏综合征的发生,且降尿酸疗效不佳 。

  近来研究显示,高剂量别嘌醇疗效明显,剂量增加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超过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调整量的别嘌醇也是安全有效的。

  别嘌醇从低剂量(50~100) mg/d起始用药,能降低致死性过敏综合征的风险,而后再逐步增加剂量,但最高剂量为(800~900) mg/d 。

  应用新型降尿酸药

  不少难治性痛风患者对传统降尿酸药过敏、无效或不能耐受,只能寻求其他新型降尿酸药的治疗。

  抑制尿酸合成新药 非布索坦是一种全新的非嘌呤类高效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降尿酸作用显著强于别嘌醇,且极少出现致死性过敏综合征,尤适用于有肾功能不全、对促尿酸排泄药有禁忌及别嘌醇过敏或不耐受的痛风患者。病例2使用非布索坦尿酸明显下降,痛风石迅速溶解。

  第二代促尿酸排泄药(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剂RDEA594) 该药的突出特点是肝毒性很小,其疗效与别嘌醇相当,对轻中度肾功不全者有效,诱发肾结石风险极低,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促进尿酸分解新药(普瑞凯希) 该药降尿酸和溶解痛风石的速度快,可用于传统降尿酸治疗无效的成年难治性痛风患者,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禁用,充血性心衰患者慎用。但价格昂贵、输液反应和使用初期痛风频繁发作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联合用药

  对于单一用药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通过联合用药提高降尿酸效果。

  联合用药的方式主要为促进尿酸排泄药与抑制尿酸合成药间的联合,如别嘌醇[(200~600) mg/d]分别与苯溴马隆(100 mg/d)、丙磺舒(0.5 g/d)或RDEA594[200~600) mg/d]的联合降尿酸作用均明显优于单用别嘌醇,RDEA594(600 mg/d)与非布索坦[(40~80) mg/d]联合降尿酸作用也明显优于单用非布索坦。

  两种抑制尿酸合成药也可联合,与单用别嘌醇相比,别嘌醇[(100~300) mg/d]与嘌呤腺苷磷酸化酶抑制剂BCX4208[(20~80) mg/d]联用使更多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达标,达标率随两种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使用多作用降尿酸药 氯沙坦和非诺贝特分别在降压和降甘油三酯时,可使血尿酸降低15%~30%。阿托伐他汀在降血胆固醇时,也可使血尿酸降低6.4%~8.2%。卤芬酯和Arholofenate在降糖和降甘油三酯时,还通过促进尿酸排泄而使血尿酸降低15%~29%。如病例1和病例2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提倡用上述降尿酸作用相对较弱的“一箭双(三)雕”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28253, encodeId=3f241528253a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4b798601a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难治性#</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8601, encryptionId=74b798601a1, topicName=难治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1ef11916292, createdName=freve, createdTime=Mon Jul 29 01:46:00 CST 2013, time=2013-07-2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3-07-29 freve

相关资讯

Arthritis Care Res:体重指数(BMI)越高 痛风发病率越高

     BMI指数越高的组,其痛风发作相对风险也越高   美国一般人群中的痛风发病率逐渐增高,且与肥胖的发生率相关。而通过体重指数(BMI)分组以明确体重与痛风发作风险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仍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STEPHEN P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1月的《关节炎治疗与研究》(Arthritis Care&

AIM:低水平铅暴露也增痛风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即使血铅水平(BLL)处于目前所认为的可接受范围[<1.21 μmol/L (<25 μg/dl)]内,发生痛风及高尿酸血症风险也增加。论文8月21日发表于《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 2012,157(4):233]。   研究纳入2005~2008年间参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者

Rheumatology:急性痛风发作时SUA水平下降原因与全身炎症反应相关

血清尿酸(SUA)水平在急性痛风发作时下降的原因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SUA水平的下降与全身炎症反应(SIR)相关,因SIR可促进尿尿酸的排泄。同时亦有观点认为,急性痛风发作时SUA的下降是由痛风病情本身引起的。针对以上分歧,来自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临床化学系的Jenna L. Waldron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4月的《风湿病学》(Rheumatology)杂志上。研究

Rheumatology:可溶性尿酸可在痛风症状出现前募集外周血单核细胞

既往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单核细胞是局部浸润最早的炎性细胞之一,而血清趋化因子2(CCL2)是与单核细胞转运相关的重要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为评估痛风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对其血清趋化因子2(CCL2)水平及血单核细胞的影响,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马格拉汉医学研究中心的Rebecca Grainger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6月的《风湿病学》(Rheumatology)杂志上。研

A&R:维生素C不能降低痛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

维生素C是一种能从食物中获取的重要的营养物质。既往有研究报道,维生素C摄入量的增加与血清尿酸(SU)水平之间呈负相关,有降低痛风发生风险的作用,这可能与维生素C有促尿酸排泄的作用有关,同时也有认为维生素C可抑制尿酸的合成。为验证维生素C对痛风患者SU水平的影响,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Lisa K. Stamp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6月的《关节炎与风湿病》(ARTHRI

ASCG2可能是痛风的重要风险基因

      痛风是一种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体内一种与尿酸排出有关的基因发生变异,不到29岁的年轻人患上痛风的风险也会大幅升高。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实现通过基因检查有效预防痛风发作。       日本防卫医科大学、东京大学和东京药科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