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型肝炎”到底是不是肝炎?关于HGV的若干问题解答

2022-03-13 杨瑞锋 检验医学

虽然“菌血症”一般意味着病理状态,“病毒血症”却可能是生理状态——人体除了有正常菌群(如近几年仍被火热研究的肠道菌群),还有像pegivirus、TTV这种正常“毒”群。

病毒性肝炎家族一般指甲、乙、丙、丁和戊肝这五兄弟。不过,最近,庚型肝炎病毒HGV)频频出镜,引发关注,这背后有何蹊跷?先从今年年初一个病例说起。

临床病例:

女,12岁,淋巴瘤复发,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间断发热。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46.5%,淋巴细胞比率:40.1%,降钙素原(PCT):0.32ng/mLC反应蛋白(CRP):6.33mg/L。肝功能正常。

血液样本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NGS)报告单:表皮葡萄球菌阳性,HGV(即报告单中的GB病毒C型,GBvirusC)阳性。见下图

图片

什么是mNGS检测,这个女孩为什么要做mNGS检测?

mNGS是舶来词汇,全称是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译为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词根meta-,出现在前些年科研火出圈的meta分析,也出现在当下流行词汇元宇宙(metaverse中,无论在哪里,都体现始之气势,气吞万里如虎。如果把现今遍地开花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比作是钓杆钓鱼的话,mNGS就是撒大网,核酸片段无差别扩增的特点,使其具有覆盖面极广的优势,可能发现罕见的、常规试剂不能覆盖的致病原。

图片

mNGS临床应用打响第一枪的是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个病例。一名儿童罹患脑膜炎,当时已有诊断技术(包括脑组织活检)用尽,仍无法锁定病原。最终求助于mNGS技术对脑脊液DNA进行测序,检测到钩端螺旋体基因片段,提示神经钩端螺旋体病,1周青霉素治疗就使患儿恢复健康。而加速推动mNGS临床应用的是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数天时间就确认病原体为SARS-CoV-2,而17年前确认SARS用了将近半年。

mNGS的缺点是灵敏度不够。受当前测序技术所限,应用于临床的mNGS检测深度和结果的数据量都有限制,未知致病原必须足够丰富,才能被检测到。若用于检测某种已知病原,mNGS灵敏度距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甚远,因此,临床选择使用mNGS还是PCR,要遵循各自的适应症,不可滥用。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出台mNGS应用专家共识,有利于mNGS逐步标准化。

我们后续如何确认该患儿感染HGV

mNGS结果为筛查结果,HGV感染进一步诊断还要依赖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

HG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包含约9400个核苷酸碱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编码约2800个氨基酸。从基因组结构上看,和HCV有些相似。5’3’两端为非编码区(NTR),靠近5’端编码结构蛋白如核心蛋白(C)和外膜蛋白12E1E2),而靠近3’端编码非结构蛋白(NS)如NS2345 

抗体:既往感染并康复的标志物。一般检测E2的抗体,为中和抗体,不与RNA同时出现。

• HGVRNA:活动性感染的直接指标,是庚肝确诊标志物。扩增的靶基因可设在保守区,如NS5区。见下图。

图片

考虑到没有现成的HGV抗体试剂可用,我们决定检测HGVRNAmNGS对样本中所有DNARNA一视同仁地扩增,即使如此,仍提示多达1783次检测到HGV片段,提示血清HGV载量不会低,扩增不会太困难。我们合成HGV特异性引物,经过逆转录(RT-PCR,电泳得到明亮条带,提示病毒载量确实不低;再对条带切胶、纯化并进行Sanger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和GenBank中的HGV序列有97%的相似度(见下图),确系HGV活动性感染。

图片

HGV 到底是什么来头?

从甲(A)肝到庚(G)肝,是按发现的时间顺序命名的。但迄今公认的肝炎病毒只有从甲到戊五兄弟,己(容易和乙混淆)肝病毒(HFV)只停留在几则科研报道,病毒至今不能现身,早被除名;而庚肝的发现则充满了阴差阳错。1995年,美国雅培公司的科学家在《自然·医学》报道,新发现的GBV-C病毒与肝炎相关。G.B.源自患者姓和名的首字母,而C代表病毒株。几乎于此同时,美国GenelabsTechnologies公司在《科学》撰文,新发现一种肝炎病毒,并命名为HGV。后来发现,GBV-CHGV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而已,算是殊途同归。

HGV在人群中流行率如何?

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献血者(健康人群)中,HGVRNA流行率为0.9%~5.3%,而E2抗体流行率为3.0%~42.1%。我国献血者HGVRNA和抗体阳性率分别约为3.91%3.25%,见下图。

图片

血友病、地中海贫血、静脉吸毒、透析患者、HIV感染者等,则属于HGV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的HGV流行率更高。

HGV是怎么在人群中传播的?

HGV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

血液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手术和透析导致的院内传播,吸毒共用注射器传播,等。

性传播:相比HCVHGV更易性传播,这可部分解释为何健康献血者中也有较高的HGVRNA流行率,也可解释为何通过性传播而感染HIV的患者中,也有高比例的HGV共感染。

母婴传播

传播途径多样而不做筛查,可解释为何HGV在人群中有如此高的流行率。

HGV 感染的结局是什么?

HGV感染有很高的自愈率。通过对受血者或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追踪研究发现,一半的HGV活动性感染者可在6年内自发清除RNA,同时伴随或不伴随E2抗体产生;该抗体是中和抗体,但会在几年内转阴,提示保护作用可能减弱。也有少数的感染者RNA持续时间达十几年。

HGV会导致肝炎或肝癌吗? 

并不会。虽然HGV第一次被曝光的导火索都系肝炎患者点燃,但后续研究并没有做实HGV和肝病的因果关系。另一个有力证据是HGV的细胞嗜性——它主要在淋巴细胞中复制,而肝细胞中复制水平很低,所以HGV并非嗜肝病毒,而是嗜淋巴细胞病毒,所以HGV才会和HIV争夺同一寄居点——淋巴细胞,并抑制后者复制。由此可见,虽然冠以肝炎病毒的称呼,但HGV和其他肝炎病毒并不是亲兄弟。

HGV会影响供血安全吗?

如前所述,虽然HGV感染在健康人群都不属罕见,但HGV除了不会引起肝病,也不会引起其他脏器疾病。基于上述事实,美国FDA决定不对血液及血制品筛查HGV抗体或RNA

我们可以联想另一个与输血传播有关的病毒——输血传播病毒TTV(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这是一种环状DNA病毒,其发现历程、细胞嗜性、致病性、流行率等各方面都与HGV有些相似,同样没有被列入筛查清单——我们的血液里还有多少像HGVTTV这种看似毫无危害的、异源性的核酸?目前仍不得而知。

本世纪初艾滋病的研究曾使HGV小小地火了一把,是怎么回事?

90年代中后期HGV研究迎来了高潮,国内外实验室都相继发表文章;不过好景不长,到1998年,陆续有重要的临床研究落了实锤——HGV与急性或慢性肝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研究随即降温。

但很快,HGV重新唤起了关注,因为日、德研究团队相继报道,相比HIV单独感染者,HGV/HIV共感染者有更多的CD4细胞数,更慢的疾病进程,生存率也是单独感染者的3.7倍。HGV竟然成了艾滋病患者的保护性因子,焉能让人不侧目。

机制可能为,HGVHIV共生会抑制HIV复制。实际上,这个现象并非罕见,一山不容二虎,逻辑上也说得通,类似现象也很多,比如,HBV/HCV共感染时,HCV能抑制HBV复制,前些年丙肝根治性药物DAA问世的时候,HBV/HCV共感染者服用DAA,在几周甚至几天内HCV就被杀得片甲不留。

竞争对手迅速消失,HBV便趁势再激活,引起肝损伤,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在使用DAA治愈共感染患者丙肝的同时,要注意监测HBV标志物及肝功的原因。

尽管有人通过人工合成HGVE2肽段,可阻断HIV膜融合,但相比近年来HIV强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这种模拟HGV的抗艾滋作用就是小巫见大巫,因此,人们对HGV的关注再次逐渐归于沉寂。

mNGS推广会让HGV再次火出圈吗?

文初案例中,我们原本希望寻找导致血液病患儿发热的病原体,却查出HGV阳性。我们知道,mNGS最适用的场景是疑难杂症的排查,但若临床不设门槛地开单进行mNGS检测,或出于经济目的泛用NSG技术,则面临复杂背景信息的解读问题。血液中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对免疫健全者而言是正常菌群,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是不是发热的病原?而同时还检出HGV,更是始料未及,好在我们有足够的研究数据,证明HGV不可能是凶手。引申开来,如何区分致病和非致病病原体,是mNGS应用的难点之一。 

该情形类似于术前传染病筛查项目,大部分被检者只是顺带(incidental)被发现传染病标志物为阳性,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假阳性结果,我们临床医师谨慎解读,避免误诊和误治。

那么 HGV的官方名字到底该是什么?

HGV并非肝病或其他疾病的致病原,临床实践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庚型肝炎病例。“HGV”庚型肝炎都属于容易引起误导但仍然沿用至今的医学名词。有学者主张将HGV改换为GBV-C,以减少误解,但有趣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GBV-C也并非G.B.先生罹患肝炎的罪魁祸首。

好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会已给予HGV官方命名——Pegivirus。其中,pe代表persistent;g代表GBG)Pegivirus和名气更大的病毒如HCV、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同归为黄病毒科,但归不同的属,见下图。更详细的信息可登录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查阅。

图片

总结

• HGV与肝病无关,也无其他疾病的致病证据。

• HGV和庚型肝炎的得名,是科学发现史上的阴差阳错、约定俗成,建议使用其官方名称pegivirus

虽然菌血症一般意味着病理状态,病毒血症却可能是生理状态——人体除了有正常菌群(如近几年仍被火热研究的肠道菌群),还有像pegivirusTTV这种正常群。

我们血液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看似温良无害的病毒寄居?——看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头。

• mNGS这种撒大网式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必会检出更多类似的微生物(如pegivirusTTV等),它们只是背景板,还是致病真凶?亟待有科学、规范的解读出台。

参考文献

1.NatMed.1995Jun;1(6):564-9.

2.Science.1996Jan26;271(5248):505-8.

3.JGenVirol.2011Feb;92(Pt2):233-46.

4.SeminLiverDis.2003May;23(2):137-48.

5.WorldJGastroenterol.2008Aug14;14(30):4725-34.

6.Blood.1998Feb1;91(3):774-7.

7.NEnglJMed.2001Sep6;345(10):707-14.

8.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11):681-689.

9.TransfusMedRev.2001Jul;15(3):201-12.

10.JPhysChemB.2009May21;113(20):7383-91.

11.Lancet.1996Dec21-28;348Suppl2:sII10.

12.https://www.ncbi.nlm.nih.gov/taxonomy

13.https://talk.ictvonline.org/taxonom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