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吴励课题组《CMI》:揭示调控树突状细胞发育与生存的重要机制

2024-06-04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首次报告了TRIM33通过促进Irf8表达以支持cDC1发育,同时通过抑制Bcl2l11在所有DC亚群及其前体中的表达,在维持DC的稳态中起到关键作用。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励教授课题组在2024年5月31日的《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RIM33通过对Irf8Bcl2l11转录的调控在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33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ng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homeostasis by modulating Irf8 and Bcl2l11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告了TRIM33通过促进Irf8表达以支持cDC1发育,同时通过抑制Bcl2l11在所有DC亚群及其前体中的表达,在维持DC的稳态中起到关键作用。

图片

作为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控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稳态对于维持机体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1]。本项研究在课题组既往鉴定的调控DC发育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因子[2-5]的基础上,确定了TRIM33作为调控DC分化和生存的又一新的调节因子的重要功能。

已有研究显示TRIM33通过转录及表观调控对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系的谱系生成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6-8],但TRIM33在DC谱系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此前研究显示TRIM33与转录因子PU.1,一个关键的DC命运调节因子之间具有相互作用[8],进一步提示TRIM33可能参与了DC的谱系调控。

为了研究TRIM33在DC分化及稳态中的作用,作者首先对Trim33fl/fl Cre-ERT2小鼠进行了表型分析,观察到诱导全身性Trim33敲除后,经典1型DC(conventional type 1 DC, cDC1)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 pDC)明显缺失,cDC2数量则显著减少,同时DC前体的数量和DC生成潜能也严重受损。

为进一步解释这些发现的分子基础,作者检测了几种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发现TRIM33缺失的DC前体中Irf8,一个调控cDC1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显著下降。综合CUT&Tag、co-IP/MS等分子机制研究,作者证实TRIM33通过与Irf8基因体和增强子区域结合,通过影响CDK9和Ser2磷酸化RNA聚合酶II的招募直接调控Irf8的转录。这一发现解释了DC(尤其是cDC1)分化对TRIM33依赖性。此外,作者在DC前体中鉴定到了数百个TRIM33和PU.1的共结合位点,并证实TRIM33通过与促凋亡因子Bcl2l11(Bim)的一个增强子位点结合来抑制Bcl2l11(Bim)的转录,进而抑制DC及其前体的凋亡。同时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在CD11c+条件性敲除的Trim33fl/flItgax-Cre小鼠中,大多数DC亚群的细胞数显著减少,这说明TRIM33的缺失导致了终末分化DC的生存缺陷。此外,研究还显示在DC前体中同时过表达Irf8和敲低Bcl2l11可以恢复TRIM33缺失的DC前体产生cDC1的能力,但单一过表达Irf8或敲低Bcl2l11均不能产生此效果。因此,本研究鉴定了TRIM33在转录调控DC发育和维持其生存中的双重新功能,这些功能协同维持了DC的稳态。下图总结了TRIM33在DC谱系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图片

有意思的是,近期Tiniakou I. et al.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描述了非常相似的发现[9],是对本研究结果的很好佐证。该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DC发育和稳态的关键转录调节因子提供了新对知识,今后基于DC的免疫调节和治疗新策略的制定将会从这项研究中受益。

清华大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2017级学生沈相宜、基础医学院博士毕业生李晓光及博士后吴韬为共同第一作者,吴励教授为本研究的通讯作者。该研究组的已出站博士后郭婷婷、吕娇燕、何智敏、赖文龙,博士毕业生罗茂财、朱忻怡、田玉洁及清华免疫所董晨教授、胡小玉教授也为本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实验平台、清华大学动物中心、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及基础科学中心,以及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的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Durai, V. & Murphy, Kenneth M. Functions of Murine Dendritic Cells. Immunity 45, 719-736, doi: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16.10.010 (2016).

2. Wu, L., Nichogiannopoulou, A., Shortman, K. & Georgopoulos, K. Cell-autonomous defects in dendritic cell populations of Ikaros mutant mice point to a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lymphoid lineage. Immunity 7, 483-492 (1997).

3. Wu, L. et al. RelB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yeloid-related CD8 alpha(-) dendritic cells but not of lymphoid-related CD8 alpha(+) dendritic cells. Immunity 9, 839-847, doi:10.1016/s1074-7613(00)80649-4 (1998).

4. Carotta, S. et al.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U.1 Controls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and Flt3 Cytoki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mmunity 32, 628-641, doi:10.1016/j.immuni.2010.05.005 (2010).

5. Zhang, Y. et al. Regulation of pDC Fate Determination by Histone Deacetylase 3. eLife 12, e80477, doi:10.7554/eLife.80477 (2023).

6. Rossmann, M. P. et al. Cell-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by TIF1gamma drives erythropoiesis. Science 372, 716-721, doi:10.1126/science.aaz2740 (2021).

7. Wang, E. et al. The transcriptional cofactor TRIM33 prevents apoptosis in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 deactivating a single enhancer. Elife 4, e06377, doi:10.7554/eLife.06377 (2015).

8. Kusy, S. et al. Adult Hematopoiesis is Regulated by TIF1 gamma, a Repressor of TAL1 and PU.1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Cell Stem Cell 8, 412-425, doi:10.1016/j.stem.2011.02.005 (2011).

9. Tiniakou, I. et al. Genome-wide screening identifies Trim33 a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Science immunology 9, eadi1023, doi:10.1126/sciimmunol.adi1023 (2024).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4-01179-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8329, encodeId=169c2208329c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54e61989e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树突状细胞#</a> <a href='/topic/show?id=5483115198d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TRIM33#</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5198, encryptionId=5483115198d9, topicName=TRIM33), TopicDto(id=61989, encryptionId=554e61989e7, topicName=树突状细胞)],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04 20:55:45 CST 2024, time=2024-06-0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R:核受体4A亚家族信号转导是系统性硬化症中CD1c+树突状细胞失调的关键疾病通路

确定系统性硬化症(SSc)中驱动传统树突状细胞(cDC)改变的关键疾病通路。

J Ethnopharmacol:五虎汤对RSV诱导外泌体处理树突状细胞功能和自噬的影响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外泌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并观察五虎汤(WHT)血清对上述影响的干预作用。

【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干扰素间歇治疗平台期的发生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的亚群表型变化有关

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ARD:体外质谱分析揭示了银屑病关节炎滑液中的骨髓促炎特征

本研究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来生成匹配的PsA滑液(SF)和血液白细胞的高维数据集,目的是在未受刺激的淋巴和骨髓细胞中体外识别细胞因子的产生。

Immunity:陈万军团队揭示TGF-β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31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产生瘙痒的主要原因

神经系统可通过细胞间接触以及可溶性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反应。尽管已知能引起瘙痒的因素有很多,但伤口愈合过程中免疫反应介导的瘙痒的主要因素和潜在机制仍然并不清楚。

Science Advances:苏州大学陈红/陈高健树突状细胞变得“更甜”,极大增强抗肿瘤作用

树突状细胞(DC)修饰以增强抗原呈递是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策略。然而,尽管一些策略旨在通过增强共刺激分子的强度来提高T细胞的活化性,但很少研究DC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方案中增加细胞疗法PROVENGE(sipuleucel-T)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14.5个月

PROVENGE是唯一一个获得FDA批准,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制成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免疫疗法。

ARD:HLA-DR天然呈递肽的分离鉴定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细胞表位

该研究在生理相关背景下显著扩展了HLA-DR分子呈现的肽库,鉴定了RA患者的 CD4 + T细胞识别的六个新表位。这些信息对于更好地了解疾病免疫病理学以及设计耐受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非常重要。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长NY-ESO-1肽刺激自体树突状细胞加或不加α-半乳糖甘油酰胺治疗高危黑色素瘤的疗效

目前,自体NY-ESO-1长肽脉冲DC疫苗(DCV+α-GalCer)中加入α-GalCer是否比不含α-GalCer的肽脉冲DC疫苗(DCV)能改善T细胞反应尚未可知。

NBE: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等团队合作开发全新疫苗技术:树突状细胞靶向性类病毒颗粒,作为mRNA疫苗载体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DCs的病毒样颗粒的设计和性能,该颗粒具有工程化的Sindbis病毒糖蛋白,可识别DCs的表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