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J Prev Cardiol: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脂蛋白(a)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2024-06-2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方法。脂蛋白(a)水平是长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在评估PCI患者时应予以考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方法。尽管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使用取得了进展,但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仍然是该手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在过去十年中,在美国进行的所有PCI患者中有10.6%患者是由于支架内再狭窄。此外,与PCI治疗新生病变相比,支架内再狭窄的PCI治疗与更大的心血管(CV)事件风险相关。支架内再狭窄的致病机制主要涉及新内膜增生,这是由内皮损伤和随后的炎症引发的,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脂蛋白(a) [Lp(a)]已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有关。然而,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Lp(a)与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对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梅奥诊所的三个地点成功接受PCI治疗并进行术前Lp(a)测量的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清Lp(a)浓度分为高Lp(a)≥50 mg/dl和低Lp(a) <50 mg/dl两组。研究人员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高Lp(a)患者与低Lp(a)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风险。

该研究共纳入了1209例患者,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5.9±11.7岁,男性患者占71.8%。基线PCI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8年(IQR为7.4年),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有162例(13.4%)。受支架内再狭窄影响的患者血清Lp(a)水平中位数明显高于未受影响的患者:27 (IQR为73.8)对20 (IQR为57.5) mg/dL, p=0.008。高Lp(a)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高于低Lp(a)患者(17.0% vs 11.6%,p=0.010)。高Lp(a)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事件独立相关(HR为1.67, 95%CI为1.18-2.37, p=0.004),且这种关联在PCI术后一年后更为显著。

由此可见,脂蛋白(a)水平是长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在评估PCI患者时应予以考虑。

原始出处:

Ahmed K Mahmoud,et al.Lipoprotein(a) and Long-term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24.https://academic.oup.com/eurjpc/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jpc/zwae212/769835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1932, encodeId=c74e22119329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d29e83893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20605e0914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支架内再狭窄#</a> <a href='/topic/show?id=e4c7115926c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脂蛋白(a)水平#</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091, encryptionId=20605e09148, topicName=支架内再狭窄), TopicDto(id=78389, encryptionId=cd29e838938, topicName=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TopicDto(id=115926, encryptionId=e4c7115926c7, topicName=脂蛋白(a)水平)],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27 13:48:09 CST 2024, time=2024-06-2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ardiovasc Diabetol: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在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与住院死亡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所有STEMI患者中,无论有无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都应被视为高危预后标志物。

Cardiovasc Diabetol: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低葡萄糖/GA比值和高葡萄糖/GA比值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特别是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Hypertension:术前舒张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一个非常常见和干预有效的危险因素。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收缩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中,较低的舒张压(<50 mmHg)是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NEJ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很少或没有接受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并且有缺血的客观证据,PCI治疗的心绞痛症状评分低于安慰剂治疗,表明心绞痛的健康状况更好。

Heart:血小板计数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意义

低血小板计数与主要出血风险相关,而高血小板计数仅与缺血事件相关。

JAMA Cardiol:特殊房颤患者的抗凝选择

与VKA相比,采用阿哌沙班治疗的患者的出血、死亡或住院率较低

NEJM:PCI对伴LV功能障碍患者血运重建无获益(REVIVED-BCIS2研究)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ICM患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有可能提供与CABG相当的长期获益,而没有CABG的早期手术危险。然而,迄今缺乏在ICM患者比较PCI与优化药物治疗(OMT)效果的循证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复发性血运重建相关

这些结果强调了TyG指数作为复发性血运重建预测指标的潜力。病变进展成为复发性血运重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支架内再狭窄。将TyG指数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可能有利于准确的风险分层,从而改善预后。

JAHA:慢性全闭塞不是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与未接受PCI的CTO患者相比,接受PCI治疗的CTO患者的长期死亡率升高。与接受PCI的非CTO患者相比,成功开通CTO后患者死亡率相同。

JAH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佳药物治疗和死亡率

在韩国最佳药物治疗的处方率并不理想。然而,这项全国队列研究显示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最佳药物治疗对全因死亡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死亡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综合结果有长期临床结局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