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内巨大囊肿一例

2022-10-11 放射沙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椎管内囊肿病因未明,可能是一种硬膜的先天性缺陷或者与创伤、炎症等后天因素有关。该病进展缓慢,其临床表现、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等难以鉴别,确诊依赖于MRI。

椎管内囊肿好发于腰骶部,大多体积较小,进展缓慢,绝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囊肿体积巨大且位置较高者极为罕见,其常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全瘫等严重后果。2015年3月我们收治1例胸椎管内硬膜外巨大囊肿患者,现总结诊疗经验。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35岁。因“左下肢无力1年,加重半年”入院。检查:胸背部外观无明显异常,无压痛、叩击痛;双上肢感觉、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感觉未见异常,右下肢各主要肌群肌力5级,左下肢4级。左侧病理征阳性、膝踝反射稍亢进,余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示:T6~11椎管内硬膜外可见梭形长T1、长T2均匀信号影,信号特征与脑脊液一致,长约11CM,占位病变的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中间似有分隔(图1a、b);相应节段椎管扩大,胸段脊髓受压明显,椎板受压变薄(图1c)。

初步考虑为胸椎管内巨大囊肿。全麻下,经后正中入路行囊肿切除减压术。术中椎板切除后见椎管内硬膜外白色囊性物质,其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包膜完整,界限清晰,囊肿张力大,囊肿根部与硬膜交通,周围脊髓受压严重(图1d)。完整摘除囊肿壁,囊内有大量脑脊液,囊肿与硬脊膜相交通部位修补封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符合椎管内囊肿样改变。术后7d患者左下肢无力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左下肢无力完全消失,左下肢各主要肌群肌力恢复至5级。

讨论

椎管内囊肿病因未明,可能是一种硬膜的先天性缺陷或者与创伤、炎症等后天因素有关。该病进展缓慢,其临床表现、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等难以鉴别,确诊依赖于MRI。MRI表现为:囊肿呈长T1、长T2均匀信号影,类圆形或长梭形,囊内抑脂像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囊肿壁薄、信号均匀、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后无强化。

由于该病病因未明,临床病例较少,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目前尚缺乏规范统一的治疗手段。囊肿较小时,对脊髓或神经根无明显压迫,患者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门诊定期复查即可;如囊肿较大,压迫脊髓、神经引起临床症状,此时保守治疗无效,必要选择手术干预。

本例患者入院前延误诊断,经保守治疗失败,且左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MRI检查提示胸椎管内囊肿体积巨大,且位置较高,脊髓明显受压变细,同时可见椎管扩大、椎板受压变薄,必须手术干预,且手术越晚预后越差。术中应尽量完整切除囊壁,同时减少对神经的干扰,并将囊肿与蛛网膜下隙通道严密缝合封闭,尽量减少或避免术后脑脊液漏及囊肿复发可能。对于囊壁与神经根粘连严重、剥离困难者,应在显微镜下操作或先切除大部分囊肿壁,并将剩余囊壁翻转缝合。本例患者术后3个月下肢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提示对于伴有神经症状的巨大椎管内囊肿,早期诊断、尽早手术行囊肿切除与减压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 Genet:TET1蛋白有助于预防先天性缺陷和迟发性疾病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TET1蛋白也许在健康和病变的平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利时科研人员一篇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文章表明在TET1对于预防先天性缺陷和癌症是必要的。每一个哺乳动物的一生都是从有相同的遗传物质的细胞群开始的。随着胚胎发育,这些遗传物质控制形成组成肺、大脑和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细胞。确定特异细胞什么时候需要哪些遗传信息,是通过DNA的化学修饰完成的(如甲基化)。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