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讲述逆行“抗疫”、救援故事

2020-08-01 陈静 冯颖 袁虹 中国新闻网

7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故事分享会上,勇敢的白衣战士们分享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逆行”故事。

7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故事分享会上,勇敢的白衣战士们分享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逆行”故事。

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呼吸科副主任蒋进军,率领中国医生支援摩洛哥的泌尿外科专家王国民教授;赴普吉岛参加印度洋大海啸救援、驰援武汉的护士长郑吉莉分别讲述了各自的心路历程。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是第一位出征武汉的上海专家。据了解,2008年他曾奔赴四川,巡诊上万名灾民,空降到最危险的汶川地震震中救死扶伤。钟鸣说,汶川地震救治伤员是对年轻医生扎实基本功的培养和踏实作风的塑造。新冠战“疫”,钟鸣作为重症战线上的老兵在小年夜下午便踏上了前往逆行武汉的高铁。呼吸科副主任蒋进军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率领由上海队员组成的治疗小组,负责危重症患者救治。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蒋进军发现医务人员在医院就餐时存在防护漏洞,便设计一款非常鼻罩,堵住了进餐时的漏洞。在中山医院大后方的支持下,短短十几天生产出10万只鼻罩在武汉和上海一线使用。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震惊了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15.6万人。心外监护士长郑吉莉深夜就冒着大雪飞赴普吉岛参加国际救援。她说,当时的通信并不发达,救援的具体任务完全取决于当时救援地的实际情况,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可参考。但是,“没有具体要求不代表没要求,而是考验我们如何做出高标准严要求的答卷。”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郑吉莉再次递交了请战书,并在驰援武汉中严格做到护理的“中山标准”,所管重症病区护理质量,更多次在当地医院的院内质检中名列前茅。

1991年3月,泌尿外科王国民教授作为中国医疗队队长,率领3家医院15位医护远赴地处北非的摩洛哥王国。王国民说,在两年时间里,全体医疗队员做中国的白求恩大夫,克服了当地药品、器械奇缺,仪器设备落后以及语言沟通不顺畅等困难,开展了大量手术、抢救等医疗工作,“看到当地百姓对我们的夸奖和认可,作为‘中国医生’,我们感到满足和骄傲!”

据中山医院党委李耘副书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抗美援朝前线、乡间防治血吸虫病、为多个缺医少药地区民众防病治病以及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都活跃着大量中山医院医护的身影。李耘希望,作为“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回望医路足迹,传承初心力量”为主题的中山故事分享会能够促进提升医疗服务技能和水平,造福民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85242, encodeId=c9421685242f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9b45e566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救援#</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7566, encryptionId=f9b45e56606, topicName=救援)],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8cb028099912, createdName=花花1375, createdTime=Wed Feb 03 13:50:26 CST 2021, time=2021-02-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1-02-03 花花1375

相关资讯

这16个医患小故事,把我看哭了……

1一次正在给病人看病,结果另外一个医闹病人跑进办公室,干扰我看病。我的病人"呼"地站在我面前,对医闹患者吼道:你干嘛?你敢动我的医生试一试。当即就把那个医闹患者吼出去了。——@谦谦海扶手术医师2实习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怕痛,我一针扎不中,老师就说她来,阿姨就说,不怕,实习就是来练的,随便扎,我没事。当时差点掉眼泪,我知道她是痛的,因为她另一只手握得很紧,一直在忍着,眼睛也不敢看……——@棠3ICU一

两个大叔的健康故事:你没有强大的基因,你就老老实实的治病

两个油腻大叔的健康故事,如果你没有强大的遗传基因,你就踏踏实实的健康生活。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油腻”中年大叔的健康故事,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同乡,一个是我的朋友。先说我的同乡A君。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就感觉胸闷不舒服,他知道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好,估计心脏可能出问题了,于是和家人说好第二天节后上班去医院检查。没成想到了半夜,他突然感觉心前区剧烈疼痛,为压榨性疼痛,疼痛难忍,同时伴有喘不上气,呼吸困难。家

国际罕见病日:揭开这些美丽名字背后的故事

“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熊猫宝宝”——戈谢病、“妈妈肩上的孩子”——庞贝病、“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蝴蝶宝贝”——先天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这些不同寻常名字的背后,是很多人闻所未闻的罕见病。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 “国际罕见病日”。 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在罕见病日到来之际,部分罕见病患者及医生讲述了与各种“珍稀”疾病斗争的故事。世界上最痛苦的一群人

三言两语|儿科医生的故事:遭未排队的家属哭骂“没有医德”

天津海河医院因医生病倒导致儿科停诊一事,折射出目前儿科医生紧缺的现实。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中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儿科医生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身上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与丁香园旗下母婴健康平台“丁香妈妈”一起征集了一些儿科医生的真实故事,听听医者的心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徐灵敏:家长担心地问“这两个医生

医生午夜收到外卖 背后的故事很暖心

盛夏的夜晚,暑气依然很重。杭州市儿童医院的急诊室里,随着此起彼伏的孩子哭声,来来回回的人也是焦躁不安的。7月11日,周芳值晚班。按理说,午夜这段时间最难熬,人很困,但是病人又多。大部分都是被家长抱着来看病的孩子,一波接一波。周芳不慌不忙,争取从家长嘴里获得更多信息。当一个身穿制服的外卖小哥突兀地出现在诊室里的时候,所有人都微微一震。“周医生,有你的外卖。”小哥程序化地说了一句。正在看病的周芳没太

春节医生故事两则

“我从不看医院的调休通知。”48岁的叶泽兵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在他看来,急诊365天每天轮班,更何况一放假急诊科更忙了。2月9日,急诊科在医院门诊一楼,楼道上已码着一箱箱急救药品,这是救命的储备。护士长蒋晓红忙着清点到货的新防护服。4分钟就要出发的战场这家坐落在珠江畔猎德桥边医院的急诊科与很多医院有一点不一样。门诊楼外面停放着两辆120急救车。这是广州市唯一一家拥有两辆一线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