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4000万人得了这种慢病,就诊率却不足10%!

2017-06-20 寇晓雯 健康时报网

近日,“2017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由灵北中国举办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的第四届大会,近300位神经精神疾病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02%,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 。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就诊率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

近日,“2017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由灵北中国举办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的第四届大会,近300位神经精神疾病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02%,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 。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就诊率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指出:“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最广为人知,却也最容易被误解。”

抑郁症不是“软弱者”的专利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贻儒教授说:“2015年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2亿人,抑郁症很常见,是一个从儿童到老年都会发病的这样一个影响面很广的精神疾病。但抑郁症不是‘软弱’者的专利,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人群比如职业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有两个高峰年龄段:20岁左右和40岁左右,在生理上,这是从青年晚期到更年前期的变化;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施慎逊教授说,“抑郁症治疗的关键是让患者能够恢复病前的状态,回到社会,所以功能的恢复很重要。功能恢复包括他能工作和学习,治疗中要更重视情绪跟认知功能共同的兼顾,使病人的功能恢复得更好。”

抑郁症的这些苗头要抓住

作为一种复杂又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公众对抑郁症的了解更多地局限在情感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睡眠差等。方贻儒教授说:“抑郁症是有苗头的,不是某天当中一蹴而就的。抑郁症的症状囊括了情感症状、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等多方面的障碍。”

-情感症状:情感低落是核心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任何事都没动力、没兴趣,思维也变得不活跃了,行为变得比较迟钝,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做事,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交友。

-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可能比较明显,但又最容易被忽略。比如觉得胃口不好可能会去消化科,感到胸闷心慌可能会跑去心血管科……如果在其他科室没有查出得了什么病的话,要考虑这可能是抑郁症,要去精神专科诊断治疗。

-认知症状:尤其是职业人群,在工作当中会感觉注意力下降了,记性不好了,做决策的时候犹豫不决了……工作能力大打折扣。

“如果怀疑自己出现了抑郁的症状,又不愿意直接来医院,可以做做抑郁症的自测,如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如果达到中度及以上,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施慎逊教授说。

抑郁症是慢病,会反复

“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气肿一样,抑郁症是一种慢病,是会反复发作的,维持治疗很重要。患者也要学会长期地和它相处。”施慎逊教授说。

目前,抑郁症的主要的手段是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来得快、缓解得快,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施慎逊教授说,“对第一次发作的患者,会接受急性期治疗、补充治疗和维持治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经过观察,如果病情恢复正常可以适当减量甚至停药观察;但其中有60-70%的人可能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如果出现复发就需要继续地再巩固治疗。如果出现三次以上的复发就需要长期治疗,像糖尿病就需要终身服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37791, encodeId=3f39193e791b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ebe4e3154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就诊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7315, encryptionId=bebe4e31541, topicName=就诊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83329, createdName=10518093zz, createdTime=Mon May 14 19:04:00 CST 2018, time=2018-05-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Plos One:雄激素与抑郁症状有关么?

目前,有关雄激素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横断面和基于患者的研究进行了报道。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使用波美拉尼亚健康研究的4,110名参与者的纵向数据来评估基线总体和游离睾酮、雄烯二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5年和10年随访中发生抑郁症状和认知状态的性别特异性关联。此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基线时,抑郁症状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17.4%,男性:8.1%),但是横断面分析显

J Health Psychol:情绪低落?那就起来走一走吧!

我们的身体是需要经常活动的,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鉴于诸多因素很难有时间运动。这样其实非常不好,因为体育运动能够帮助缓解抑郁,而现在很多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

J Hypertens:青年人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分析!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的成年人收缩压与抑郁和焦虑分数呈负相关性,独立于各种生活方式混杂因素。尽管BMI和血压之间呈正相关,但是肥胖增强了自我报告的抑郁症和SB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你的iPhone可以告诉你是否抑郁?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开发的一款新iPhone应用程序旨在通过按键来追踪和预测情绪。由精神病学家亚历克斯·莱奥和彼得·尼尔森所创立的"双性情感"的想法是在纳尔逊24岁的儿子被诊断患有躁郁症时产生的,这种紊乱导致情绪、能量和活动水平的异常变化。"就像每一个家庭或父亲一样,我想尽力帮助他,"尼尔森说。他认为,如果他的儿子能够使用可追踪早期预警信号的应用程序,他可能会更有能力寻求帮助。为了查明用户是否有

JAMA Psychiatry:抑郁与痴呆

早期的抑郁症状不会增加痴呆的风险,抑郁发展轨迹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是痴呆的前驱特征或二者有共同疾病表现,但不意味着抑郁症会增加痴呆风险

Nurse Educ Toda:PBL可有效教育护理人员如何护理抑郁患者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公共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合格的卫生专业人员注意。由于病理的复杂性,对于护理指导员来说,技能护士培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该文章的目的是分析接受传统注入式教育的学生和接受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学生所获得的关于抑郁症的陈述性和论证性知识。 研究共纳入了114名学生。研究作为心理健康护理课程的一部分,选择在巴斯克自治区大学(UPV/EHU) 护理本科学位课程的第三年2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