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明最新ACS Nano:逐步超pH敏感胶束克服pKa屏障,实现全身淋巴结输送

2024-06-24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作者研究了UPS5.3的靶向机制,观察了淋巴结淋巴管中的积聚和对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依赖性。

虽然关于局部纳米颗粒输送到淋巴结的研究发展得很快,但几乎没有静脉输送到整个淋巴结的设计标准。有鉴于此,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高金明教授等人通过使用一系列超pH敏感(UPS)聚合物胶束,研究了NP pH转变对淋巴结靶向的影响。UPS文库在一定范围的生理pH下对pH阈值(pKa 6.9、6.2和5.3)有反应,因此作者观察到了静脉淋巴结靶向对胶束pH转变的依赖性。UPS6.9(下标表示pKa)显示淋巴结输送不良,而UPS5.3有效输送至淋巴结集合。作者研究了UPS5.3的靶向机制,观察了淋巴结淋巴管中的积聚和对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依赖性。为了克服限制UPS6.9的pH阈值屏障,作者合理地设计了UPS6.9与UPS5.3的纳米颗粒组件,称为HyUPS。HyUPS胶束保留了每种组分聚合物的pH转变,显示出对离散pH阈值的逐步响应。研究证明,HyUPS改善了UPS6.9向淋巴结的递送,扩展了淋巴结转移疾病检测的平台。相关工作以“Stepwise Ultra-pH-Sensitive Micelles Overcome a pKa Barrier for Systemic Lymph Node Delivery”为题发表在ACS Nano

图片

【文章要点】

尽管淋巴结在生理和病理环境中都有pH阈值,但对pH响应性纳米颗粒在淋巴结输送中的命运知之甚少。作者团队之前开发了一个超pH敏感(UPS)聚合物胶束库,以荧光方式将生理相关的酸值范围编码为二元pH阈值(J. Am. Chem. Soc. 2014, 136 (31), 11085– 11092)。利用这些UPS胶束,作者检测了小鼠的淋巴结转移,观察到了UPS pH转变对转移成像准确性的依赖性。进一步地,当UPS在转移性淋巴结内的癌症病灶中积累时,作者向进一步理解为什么降低胶束pKa能够改善静脉内淋巴结归位。因此,在本项研究中,作者系统地研究了UPS胶束pH转变对淋巴结递送向性的作用。为此,作者合成了二嵌段共聚物PEG5k-b-PEPA16.4k(pKa=6.9)、PEG5k-b-PDPA15.8k(pKa=6.2)和PEG5k-b-PDBA17.9k(pKa=5.3)(图1)。

图片

图1 静脉UPS给药到淋巴结取决于胶束pH值的转变

上述每种聚合物都具有单分散的分子量分布,在H2O中自组装成均匀的聚合物胶束,并显示出尖锐的pH转变阈值。为了报告定义的pH阈值,作者通过超声分散自组装将近红外(NIR)荧光染料吲哚菁绿(ICG)偶联到每种聚合物和配制的UPS纳米颗粒(UPS6.9-ICG、UPS6.2-ICG和UPS5.3-ICG)上。所得UPS纳米粒子显示出依赖于pH的ON/OFF荧光激活行为。每个胶束pH转变的锐度约为0.3 pH单位。因此,作者观察到静脉淋巴结输送对胶束pH转变设定点的依赖性。具体而言,UPS5.3有效地输送至所有淋巴结亚群,并确定UPS5.3在淋巴结淋巴管中积聚及其依赖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模式。为了克服限制UPS6.9输送到淋巴结的递送障碍,作者合理地设计了pKa 6.9聚合物和pKa 5.3聚合物的纳米颗粒共组装体。这一复合胶束保留了每种聚合物的组成型pH转变和荧光pH扩增,显示出对pH阈值的逐步响应。研究最终证明,HyUPS改善了PEG-b-PEPA(pKa 6.9)向淋巴结的递送,并使淋巴结转移成像成为可能(图2)。

图片

图2 HyUPS可改善接近中性的pH敏感聚合物向淋巴结递送的行为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087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1357, encodeId=2fc6221135e1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8d5e7476d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纳米颗粒#</a> <a href='/topic/show?id=40ff115e89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淋巴结靶向#</a> <a href='/topic/show?id=5389115e90f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聚合物胶束#</a> <a href='/topic/show?id=38c8115e918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yUP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5791, encryptionId=38c8115e9181, topicName=HyUPS), TopicDto(id=115789, encryptionId=40ff115e89fd, topicName=淋巴结靶向), TopicDto(id=77476, encryptionId=d8d5e7476de, topicName=纳米颗粒), TopicDto(id=115790, encryptionId=5389115e90f8, topicName=聚合物胶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24 11:39:18 CST 2024, time=2024-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ature子刊:细菌疗法和纳米颗粒在治疗领域的应用

细菌作为治疗手段的历史、微生物群疗法的最新发展,以及使用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来克服这一领域所面临挑战的方法。该综述论文以“Bacterial therapies at the interface of

安医大王咸文/詹鹤琴教授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纳米技术在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文章总结了目前纳米颗粒在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更好地治疗肾小球肾炎提供参考。

四川大学高祥团队《ACS Nano》:肿瘤微环境活化纳米颗粒介导免疫基因治疗及M2巨噬细胞靶向抑制剂协同肿瘤免疫治疗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肿瘤微环境智能响应纳米颗粒介导免疫基因治疗及M2巨噬细胞靶向抑制剂协同肿瘤免疫治疗。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陈鸣宇/蔡秀军/顾臻等开发新的纳米颗粒,用于胆囊癌的深层肿瘤光动力治疗

该研究报道了具有持续发光的刺激敏感肿瘤靶向光动力纳米颗粒(STPNs)用于治疗深部肿瘤。

Nature Nanotechnology:麻省理工开发多药物纳米颗粒平台,改善抗癌药物递送

几年来,Jeremiah Johnson 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研究用于携带多种药物的纳米聚合物。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终于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一种瓶刷状的纳米颗粒。

基于脂质纳米颗粒基因药物的前景

2018年,FDA首次批准了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s)的基因药物——siRNA patisiran(Onpattro;Alnylam),用于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素介导的淀粉样变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

Nature Nanotechnology:南开大学黄兴禄等团队合作利用机器学习辅助肿瘤血管中纳米颗粒通透性的单血管分析

内皮细胞间的转运是提高抗癌药物传递效率的重要过程。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如内皮间隙)和跨细胞开窗(如囊泡-液泡细胞器(VVOs))之间存在间隙。

两高校研究团队制备新型纳米颗粒诱导肾脏代谢重编程

该研究揭示了有机单线态双自由基纳米颗粒诱导的独特代谢重编程活性,验证了其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并为它们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述评:纳米颗粒和外泌体靶向载药系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遇与挑战

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有效性大多已在实验中得到证明,由于生物相容性、循环t1/2和药物在体内滞留量等方面存在问题,临床转化依然是一项重大挑战。未来的工作需致力于提高其靶向精准性和降低不良反应的研究。

NSR:唐本忠等团队合作开发新的纳米颗粒,用于肾移植全过程监测和评估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明亮、光稳定、长循环AIE活性NIR-II纳米造影剂DIPT-ICF NPs的荧光技术,用于肾移植的全过程监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