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phagy:中山大学肖非等团队揭示TMX2通过促进自噬和线粒体自噬来增强肝癌细胞的活力

2024-06-03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进行了一个CRISPR激活筛选,针对编码与膜相关的人类基因,揭示了TMX2作为HCC细胞存活的潜在驱动因子。

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和进展中,膜蛋白表达的失调被认为起着重要作用。

2024年5月26日,中山大学肖非,单鸿,庞鹏飞及Zhiju Zhao共同通讯在Autophagy 在线发表题为“TMX2 potentiates cell viabil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promoting autophagy and mitopha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行了一个CRISPR激活筛选,针对编码与膜相关的人类基因,揭示了TMX2作为HCC细胞存活的潜在驱动因子。增益和丧失功能实验表明,TMX2促进了HCC的生长和肿瘤发生。临床上,TMX2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在HCC组织中,TMX2显著上调,并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从机制上讲,TMX2被证明通过促进KPNB1的核外转运和TFEB的核内转运来促进自噬。此外,TMX2与VDAC2和VDAC3相互作用,协助PRKN在氧化应激期间缺陷的线粒体上的招募,促进细胞保护性线粒体自噬。最有趣的是,HCC细胞通过上调TMX2表达和细胞自噬来应对氧化应激。TMX2的敲除增强了lenvatinib的抗肿瘤效果。总之,该研究强调了TMX2在驱动HCC细胞存活中的关键作用,因为它促进了自噬和线粒体自噬。这些结果表明,TMX2可能作为HCC治疗的预后标志和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图片

原发性肝癌是第六种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肝细胞癌(HCC)占据了大多数肝癌诊断和死亡的比例。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对于晚期HCC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五年生存率仍然非常低。因此,识别和理解导致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遗传因素是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基于CRISPR系统的前向遗传筛选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参与表型变化的遗传特征。几个团队已经利用CRISPR筛选系统识别了参与HCC增殖、耐药和肝癌干细胞扩展的基因。膜蛋白与各种肿瘤的进展相关联,包括HCC。MUC13和MUC15已被证明调节HCC的进展,但尚未系统探索调节HCC进展的膜蛋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CRISPR激活筛选,以识别调节HCC细胞存活的关键膜相关蛋白。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发现了一组显著与HCC细胞存活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TMX2(硫氧还蛋白相关跨膜蛋白2)。TMX2是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的一种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据报道是调节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形成、异构化和解离共价键。TMX2位于内质网的不同亚区,如核包裹膜和线粒体相关膜。TMX2在氧化应激时上调,但在低氧、热休克或内质网应激时不上调,这与其启动子区域内缺乏ERSE基序是一致的。虽然研究报告了TMX2在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和调节钙通量中的重要性,但关于TMX2在HCC中的生理功能仍然知之甚少。

自噬是一种涉及损伤或不必要的细胞成分降解和回收的细胞过程。它在维持细胞内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包括癌症。例如,自噬已被报道在某些条件下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存活,通过在营养匮乏时提供营养和能量,使它们适应恶劣的肿瘤微环境。此外,自噬提高了癌细胞对抗癌治疗的抵抗力,使其成为治疗干预的吸引人的靶点。自噬可以通过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应激信号来启动,响应多种压力,包括缺氧、营养不足、氧化应激和各种治疗。然而,HCC中自噬的失调机制仍然没有完全理解。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生活性氧化物质(ROS)。虽然大量ROS生成已被显示会引起细胞损伤和细胞死亡,但适度增加的ROS可能作为足够的“信号”来激活自噬和其他细胞存活机制。尽管ROS与自噬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充分记录,但ROS促进增加自噬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图片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Autophagy 

该研究确定了TMX2作为控制肝细胞癌(HCC)细胞存活的关键因子。作者揭示了TMX2在ROS诱导的自噬和线粒体自噬中的关键作用,并突出了其在HCC中的临床相关性和治疗意义。这样的知识将为开发针对HCC细胞的治疗策略提供启示。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4.235873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8094, encodeId=e8a522080943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70d81269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癌#</a> <a href='/topic/show?id=079fe7615f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线粒体自噬#</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7615, encryptionId=079fe7615f9, topicName=线粒体自噬), TopicDto(id=81269, encryptionId=370d8126914, topicName=肝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03 18:08:46 CST 2024, time=2024-06-0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谢青教授:以预防肝癌为最终目标的慢乙肝治疗策略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进行了有关“以预防肝癌为最终目标的慢乙肝治疗策略探索”的专题报告,肝霖君与您分享精彩内容。

权威解读!滕皋军院士团队:中位生存期近23个月,晚期肝癌一线疗法再添新证据

该研究结果支持TACE联合ICI+抗VEGF/TKI作为晚期HCC的一线治疗策略。

【AASLD2023速递】HBV准种特征可用于感染早期的肝癌风险预测

在AASLD 2023大会摘要上发表的一项台湾研究表明:平均随访21.5年,439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有133例进展为肝癌;HBV准种特征可用于感染早期的肝癌风险预测。

论文解读|Changliang Shan/Shuai Zhang教授团队揭示胆汁酸肠肝循环中断如何影响肝癌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胆汁酸肠肝循环中断对肝癌进展的影响。

【AASLD2023速递】HBV延迟诊断会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丽虹教授团队在AASLD 2023大会摘要上发表了一项关于HBV延迟诊断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9%(10,015人)患者出现HBV诊断延迟,这部分患者的肝癌发病率更高。

【AASLD2023速递】全球荟萃分析:HBV DNA> 2000 IU/mL的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HBV DNA < 2000 IU/mL的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低,在> 2000 IU/mL的人群中,病毒载量水平与肝癌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Cell Genomics:周钢桥/李元丰/张学军/贺福初团队鉴定肝癌“合成致死”新靶点NRDE2

该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中国人群肝癌的罕见遗传变异图谱,揭示罕见遗传变异与肝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并鉴定了多个新的肝癌易感基因。

【EASL2024速递】通过抗病毒治疗获得HBsAg清除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或更低

通过抗病毒治疗获得HBsAg清除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或显著低于自发清除的患者。

I期临床研究显示,iNKT细胞安全性优异,临床疗效超预期!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自体iNKT细胞移植的I期临床试验。该试验的目的是评估自体iNKT细胞治疗肝细胞癌的剂量、安全性、生存期和抗肿瘤效应。

慢性肝炎相关性肝癌诊断模型(GALAD评分)

慢性肝炎相关性肝癌诊断模型(GALAD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