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的“壁内轨道征”

2023-02-14 新乡医学影像 新乡医学影像 发表于安徽省

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黏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食管黏膜下腺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处于逐渐退化的阶段,从理沦上推测。

壁内轨道征又名壁内通道征

【影像表现】食管钡剂造影发现囊袋状憩室自腔内向外突出,憩室一般表现为食管壁内泪滴状或细颈瓶状钡剂积聚,直径0.5~2cm。

【征象解释】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黏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食管黏膜下腺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处于逐渐退化的阶段,从理沦上推测。这种退化组织极其脆弱,某些内外因素可能使其呈囊状变性或继发感染,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疗,壁内轨道征是X线诊断食怜壁内憩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炎症的扩散。

【讨论】食管壁内假性憩室(EIP)又称食管壁内憩室,因其未突出于食管壁外,故又有部分性食管憩室之称。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只是指食管翻膜下层腺体呈囊性扩张,并通过排泄管与食管腔内相通。因发生腐蚀、破坏、糜烂、溃疡等病变在壁内形成的空腔。不管有无管道通向食管腔内,都不是壁内憩室。而只作为食管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按病因可分为3类:1)各种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念珠菌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滴虫食管炎等;2)功能紊乱:如食管裂孔痛、贵门失弛缓症、食管蹼所致的功能紊乱等;3)各种搅伤。如化学性损伤(包括酸、碱烧伤〕、放射性损伤、乙醇损伤等。多数学者认为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继发于上述各种因素,多伴有食管受阻或功能紊乱,进而侵及食管黏膜下层腺体。腺体受累后扩张,再加上炎性物质阻塞排泄口而形成壁内囊腔憩室,憩室内炎症如进一步扩散,可与邻近憩室相接形成通道。

Cho等对一组EIP患者进行研究发现,50%的患者有壁内轨道征,并认为壁内轨道征多见于弥漫性者甲是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特征性表现,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轨道应该是各个壁内憩室炎症继续扩展并向周围蔓延,并浸及相邻上下的憩室,致其融合形成所谓的轨道,因此各憩室间轨道不会过长,若出现长的索形轨道应该视为其并发症。壁内轨道征是X线诊断食管壁内憩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炎症的扩散。食管壁内憩室颈管向足端斜向走行,为诊断壁内憩室的另一重要征象。这种斜行颈管光滑纤细,相邻食管壁光滑。皱璧规则,壁内憩室间无通道形成。

EIP需要与食管表浅渝疡、食管穿孔等鉴别。食管表浅溃疡常发生在食管炎较重的节段,局部管腔常明显狭窄,单发,演疡口部较底部为宽,而壁内憩室发生处多不狭窄,憩室开口部一般均较其底部窄,多以多发形式存在;而食管穿孔常见钡剂流向食管壁外,少量钡剂外流,也可与食管壁平行垂肖下流,但与内壁相隔>2mm,并有明确穿孔的原发病灶或创伤,多为单发。


例1(图1,2):胸段食管壁内弥散分布大小均一的小点状、细条状钡影,切线位呈细颈囊袋状,垂直于食管壁,部分向胃端斜行,憩室有分布于食管黏膜凹处的倾向 例2(图3)食管钡餐示4个憩室位于中段食管,呈孤立囊袋状钡影,大小约2~3mm。例3(图4~图5):壁内憩室颈部斜向胃端走行,夹角大致为30°~45°,以食管前后壁多见,颇具特点。图5:食管下段分别可见3个小囊状钡影,部分囊间见细小通道,呈腰状相连,形成与食管长轴平行的长约10 mm条影,充盈像及黏膜像条状钡剂形态、密度无明显变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浅谈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Gut: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肥胖造成的问题呈指数性的增长,世界范围内胃肠反流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其中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中心性肥胖和包括食管腺癌在内的胃肠反流性疾病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因对胃肠反流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了解的深入,早期认为胃食管反流是因为一个主要机制引起的发病率增加,但目前人们越来越接受胃肠反流病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其诱发因素例如肥胖、年龄、遗传因素、妊娠以及创伤等同样可能在胃食

NICE指南:儿童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当其可致严重症状而需治疗或引起并发症时则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ORD)。在婴幼儿和儿童中,由于存在各种潜在症状且缺乏简单可靠、能广泛使用的诊断性检测方法,故难以鉴别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病,这会导致极大的临床实践差异。 该病可影响儿童,包括早产和足月新生儿、健康婴幼儿和儿童及确定有明确危险因素的患儿,如膈疝修补术后、其他先天性畸形、严重的

AJG:腹部内脏型肥胖增加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风险

腹部脂肪根据区域分布的不同可分为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已有研究证实,肥胖与一些胃肠疾病有相关性,如糜烂性食管炎、结肠癌、食管癌和胆囊疾病等。但肥胖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还不得而知。 为研究腹部内脏脂肪与IBS发病风险的关系,来自韩国东国大学的Lee教授

消化科经典病例推荐-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食管反流病出现食管黏膜破损后的情况,多数患者深受其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病史: 患者为一58岁中年妇女,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剑突下持续性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疼痛放射至背心。疼痛无转移,伴腹胀,伴反酸、烧心、伴嗳气,饭后疼痛加剧。  无恶心、呕吐,无

Gut: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抑制巴雷特食管的机制

NES-B和NES-G对胃酸和胆盐刺激导致的CDX2表达响应不同,并且CDX2的表达可以被阿司匹林抑制。该研究结果解释了一些反流性胃食管炎患者发展为巴雷特食管以及阿司匹林可以治疗巴雷特食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