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2013年脑卒中治疗重大进展回顾

2014-03-24 辛夷籽 dxy

全球范围内,卒中每年影响近1500万人,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卒中的介入治疗,将对世界卫生状况产生巨大影响。近几年,卒中介入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不同的结果。2013年,NEJM杂志上发表了几项大型试验的研究结果。遗憾的是,3项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血管再通试验,及2项经皮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预防栓塞性卒中试验,均未能得到优于现有药物治疗的疗效。相反的,Lancet Neurol

全球范围内,卒中每年影响近1500万人,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卒中的介入治疗,将对世界卫生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近几年,卒中介入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不同的结果。2013年,NEJM杂志上发表了几项大型试验的研究结果。遗憾的是,3项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血管再通试验,及2项经皮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预防栓塞性卒中试验,均未能得到优于现有药物治疗的疗效。相反的,Lancet Neuro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神经保护试验,却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的其对人类脑卒中无益的理论---提供了疗效证据,从而对神经保护和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前景提供有益的影响。

IMS III 期试验和SYNTHESIS Expansion试验均表明一旦阻塞动脉的再通较迟,则无效

动脉再通是改善AIS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目前,静脉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广泛认可的再灌注治疗方式。但是在卒中发作6小时内, t-PA再通效率仅有40%-50%。如果闭塞发生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近端,则再通效率更低。相比之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高再通率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上AIS患者预后。

IMS III 期试验纳入了656例病人,旨在比较卒中发作3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内介入治疗与单独标准静脉注射t-PA溶栓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结局是:治疗90天后改良版Rankin量表得分(mRS)≤2,即功能上独立。该研究最初计划招募900名患者,但因其未能取得预期的临床收益而提前停止。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更高的再通效率。但是656名患者的预后,在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独静脉t-PA治疗两组内是相似的。研究者认为导致试验阴性结局的原因可能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间过晚。

SYNTHESIS Expansion试验中,纳入362名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随机的通过血管内介入或静脉t-PA进行治疗。主要结局事件为:3个月随访时mRS分值在0-1之间(无临床显著残疾)。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在卒中发病至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是3.75小时,而静脉t-PA治疗组相应的中位时间为2.75小时。遗憾的是,最终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不优于静脉t-PA标准治疗。

尽管理论上,血管再通有助于AIS的预后,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得到更高的再通率。但是上述的,发表在2013年NEJM杂志上的两项试验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效的前提是在可挽救的脑组织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间较迟,则尽管其再通效率很高,也无法取得预期疗效,。

IMS III 期试验和SYNTHESIS Expansion试验均提示急性卒中关键的治疗窗口期为3小时

现有的关于t-PA 溶栓试验表明,在卒中发作3小时内溶栓效果最好。近期在多脑回灵长类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结论。这就暗示卒中治疗的关键靶点:缺血半暗带,在3小时内迅速收缩,致使受损组织在超过该时间段后无法挽救。另一项MR RESCUE试验,研究了有缺血半暗带患者能否获益于取栓治疗。该试验将卒中发作8小时内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血管内取栓组和内科标准治疗组。并根据成像显示的半暗带情况进行分层:有利半暗带组(大量可挽救组织及小梗死中心)和非半暗带组(大梗死中心以及无半暗带或半暗带很小)。最终预后结果,根据3个月的mRS得分进行评价。遗憾的是,在半暗带组及非半暗带组的卒中病人,取栓术未取得优于标准内科治疗的结果。因此,尽管半暗带是卒中治疗的重要靶点,但它不能同取栓术的选择标准相混淆。

2013年NEJM同一时间上发表的这三项研究结果,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卒中的方法。至少这些结果有利于未来试验的成功。通过使用新设备而提高血管再通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缩短症状出现到再灌注的时间间隔,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将以更可靠的方式来验证。

RESPECT和PC试验未能解决经皮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能否预防隐源性卒中复发的争论

成年人中近25%会发生卵圆孔未必(PFO),但在隐源性卒中的病人中PFO发生率达50%之多。许多伴PFO的卒中患者都会通过经皮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阻止卒中进一步进展。在2013年,2项期待已久的研究,对实施PFO封堵术及标准化药物治疗程序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RESPECT试验和 PC试验均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伴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实施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组或使用药物治疗组。研究终止点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卒中,TIA或外围栓塞。

两项研究均遵循纳入909名患者的CLOSURE I试验,而该试验的结果显示,在对卒中或TIA预防中,经皮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未优于药物治疗。PC试验(纳入414名患者),显示同药物治疗相比,实施PFO封堵术并不能降低复发性栓塞事件。而RESPECT实验中 (纳入980 患者),在最终目的治疗分析中,经皮PFO封堵术也没有明显益处。但通过治疗方案及治疗完成分析结果显示,PFO封堵术在预防复发性卒中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总之,这三项同样发表于NEJM杂志上的试验成果,均无法证明在隐源性卒中伴PFO患者中,实施经皮PFO封堵术的益处。

ENACT试验首次证明了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时,使用神经保护剂的可行性

AIS的神经保护试验是一项旨在加强脑组织抗缺血能力及改善临床预后的治疗研究。近半个世纪的神经保护研究一直没能将近1000项实验结果用于临床,但是2012年Lancet Neurol 杂志上发表的ENACT试验成果可能提供了有益信息。该试验探索PSD59抑制剂NA-1(也称为TatNR2B9c)的使用,能否降低进行血管内修复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缺血性脑损伤程度。此类人群有较高的小的、操作性缺血性卒中诱发率。ENACT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共纳入185名受试者,在血管内操作结束时静脉注射单次NA-1或生理盐水(对照)。结果表明,接受NA-1的患者,通过MRI成像显示卒中梗塞显著减少。在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中,NA-1能减少卒中数量和栓塞体积,并能改善30天的神经系统预后。该试验首次提供了缺血性患者进行神经保护的可行性及可衡量性的证据。

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发人深省,提示关于卒中预防方法一定要符合科学严谨性,尽管许多方法已经在常规治疗中被直观的接受。不过,上述所讨论的每项进步都将有益于接下来研究卒中的试验,并最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原始出处:
Michael Weller & Wolfgang Wick.Neuro-oncology in 2013: Improving outcome in newly diagnosed malignant glioma.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Jan 14 2014 doi:10.1038/nrneurol.2013.26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79987, encodeId=feb518e9987e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b2112532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a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32, encryptionId=3b2112532d8, topicName=Na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e6f107, createdName=liye789132251, createdTime=Mon Apr 14 05:17:00 CST 2014, time=2014-04-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14497, encodeId=f133181449e4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72795e80d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大进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5780, encryptionId=f72795e80d0, topicName=重大进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b96f328, createdName=wwzzly, createdTime=Sat Mar 07 04:17:00 CST 2015, time=2015-03-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4-14 liye789132251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79987, encodeId=feb518e9987e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b2112532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a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32, encryptionId=3b2112532d8, topicName=Na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e6f107, createdName=liye789132251, createdTime=Mon Apr 14 05:17:00 CST 2014, time=2014-04-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14497, encodeId=f133181449e4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72795e80d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大进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5780, encryptionId=f72795e80d0, topicName=重大进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b96f328, createdName=wwzzly, createdTime=Sat Mar 07 04:17:00 CST 2015, time=2015-03-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Neurology:房颤影响脑卒中患者长期生存率

房颤是一种日益普遍的疾病,它通过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而使致死致残率显著升高。卒中伴房颤的患者同不伴房颤的患者相比,神经缺陷更严重,短期30天的死亡率更高。但目前关于其对长期生存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系Margaret C. Fang博士等研究房颤对卒中长期生存率影响,结果在线发表在2014年2月14日的Neurology杂志上。 研究随访了13,5

EJN:阵发性房颤的检测对脑卒中意义重大

研究要点: 1.长期动态心电图和后续随访检查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缺血性卒中后阵发性房颤的方法。 2.对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龄,并合并冠状动脉病史及大于24小时的临床症状患者尤为必要。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后阵发性房颤(pAF)的检测具有迫在眉睫的意义,因为口服抗凝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而永久性房颤(AF)可以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检测时间越长越容易

STEM CELLS:阻碍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元凶”找到了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经3年多艰苦攻关首次发现,脑内一种名叫“caspase-3”的分子,一旦被激活,不仅在人的脑卒中发生初期起“细胞杀手”的作用,而且在脑卒中的恢复期继续起“破坏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团队发现药物可以抑制caspase-3的破坏作用,从而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的再生。目前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学

JAMA: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益(CATIS研究)

2013年11月17日,德克萨斯州达拉斯AHA2013年会消息,美国杜兰大学何江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的CATIS研究表明:早期强化抗高血压治疗无益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临床试验已证实,有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其血压高或正常,降低血压有利减少卒中的风险。尽管降低血压有利于卒中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得到证实,但在

检查眼睛或可识别脑卒中风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新加坡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从眼睛中或许还能“看出”一个人患脑卒中的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12日在美国《高血压》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近3000名患高血压但未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分析。研究之初对他们都进行视网膜成像,据此将高血压对视网膜血管造成的损害(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成无、轻微、中等和严重4个等级。整个研究过程中,146名患者因血块堵塞引发脑卒

Lancet:21世纪全球脑卒中概貌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死因。既往虽有关于高收入国家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但是尚无囊括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全球大范围的脑卒中相关研究。 最近, Valery等通过分析“全球疾病、伤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研究(GBD 2010)”数据,首次为我们呈现21世纪全球脑卒中概貌,相关结果发表在2014年1月18日的柳叶刀杂志。【原文下载】 研究者通过全面检索Medline、Embase及L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