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遗传调控小鼠视网膜的衰老与退化过程
2025-01-26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WSB和NZO小鼠在衰老过程中展示了与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病理特征,前者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后者则呈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征。
年龄是视网膜和大脑神经退行性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视网膜和大脑具有许多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视网膜衰老和变性的见解可能会揭示大脑中的类似过程。基因组成强烈影响对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疾病的易感性。然而,调查视网膜衰老的研究尚未充分考虑遗传多样性。因此,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查视网膜中的分子衰老将增强我们对视网膜和大脑中与人类相关的衰老和退化的理解——这可能会改善针对这些使人衰弱的状况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探讨了遗传背景在视网膜衰老与退化中的作用,研究了9种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鼠品系(包括常见的C57BL/6J、NZO、WSB等)在不同年龄段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研究发现,遗传背景对视网膜衰老过程中的分子变化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小鼠品系的视网膜标志基因,预测了与人类相关的视网膜退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WSB和NZO品系作为与常见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前临床模型。
作者采用了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了小鼠在不同年龄(4、8、12、18月龄)阶段的视网膜变化。通过多种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分析,发现了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的差异,特别是与光感受器功能和免疫激活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化。此外,通过小鼠视网膜的眼底检查、OCT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视网膜电图(ERG)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视网膜形态变化、血管结构和细胞计数。
图1:对不同基因小鼠老化视网膜的多组学分析
结果表明,遗传背景显著调控了视网膜衰老的分子特征。例如,WSB小鼠表现出类似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病理特征,而NZO小鼠则展示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的病理变化。通过分子分析,发现光感受器特异性蛋白在功能丧失前发生变化,提示WSB小鼠中可能存在光感受器本身的功能障碍。同时,NZO小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功能丧失和微血管功能障碍表明这些小鼠可能更易受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图2:对不同基因小鼠衰老视网膜的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共同的分子衰老特征
从研究结论来看,遗传背景是视网膜衰老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素,且不同的小鼠品系展示了与人类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不同衰老模式。WSB和NZO小鼠被认为是研究人类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理想前临床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这些模型进一步探讨视网膜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并为相关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签到学习
6
#视网膜色素变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衰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