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掌跖脓疱病(PPP)是一种慢性和复发性炎症,伴有手掌和脚底的红斑,鳞屑和无菌脓疱,主要影响手掌和脚底,引起不适和功能丧失,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症状严重阻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Janus 激酶(JAK)抑制剂在 PPP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恰逢第83届美国皮肤科学会年会(AAD 2025)召开,梅斯医学特邀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与大家探讨掌跖脓疱病相关的诊疗问题。
Q1:掌跖脓疱病(PPP)作为难治性免疫炎症性疾病,现有治疗存在应答率低和复发率高的瓶颈。您团队选择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作为干预靶点开展了研究,请您分享下该研究的背景?
史玉玲教授
掌跖脓疱病PPP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病,以掌跖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无菌性脓疱为主要特点,被认为是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种亚型。既往的PPP的治疗主要是参考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方式,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光疗、口服阿维A胶囊、系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等),这些治疗方式在过去的时代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手段,但是临床观察下来,有部分患者存在疗效欠佳,并且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问世,也有很多学者尝试用这些生物制剂治疗PPP,如司库奇尤单抗、佩索利单抗、乌司奴单抗等,但是仍未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可以说明,PPP是一种复杂且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种疾病。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2型炎症可能在PPP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一些来自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的证据均表明PPP中2型验证的失衡。而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被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可有效抑制2型炎症,因此我们团队尝试使用乌帕替尼治疗PPP。
Q2:该研究旨在探讨乌帕替尼治疗PPP的疗效与安全性,请您分享一下主要的结果及结论?
史玉玲教授
这项研究是基于PPP的患者队列进行开展的,我们经过了严格的纳排之后,筛选了符合条件的PPP患者,试验组予乌帕替尼15mg/天,对照组予阿维A胶囊20mg/天。目前所有患者随访了4周,结果表明,乌帕替尼在脓疱计数、PPPASI应答率和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结果均较阿维A显著改善,在4周时,乌帕替尼组几乎所有患者的达到了脓疱清除。安全性方面,乌帕替尼组主要出现了痤疮和其他感染相关的不良反应,与既往研究相比,没有更新的不良事件发生;而阿维A组较多患者出现了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如皮肤黏膜干燥、裂隙、脱屑、皮肤粘滞感等,同时对肝功能和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乌帕替尼可能是PPP治疗的一种有效的选择。
Q3:您团队构建了新型动物模型来探究PP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请您简单聊一下结果如何?
史玉玲教授
我们团队前期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角质形成细胞中Mettl3的缺失会引发自发性皮肤炎症,且这种炎症主要局限于掌跖区域。因此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特异性敲除Mettl3的小鼠模型,小鼠的掌跖部位出现了红斑基础上的脓疱并伴有脱屑。进一步的组织学和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其脓疱为无菌性脓疱,且病理生理学特征与人类PPP一致,Jak-Stat通路在该小鼠模型中上调。因此,总的来说,这一模型为未来PPP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动物模型。
史玉玲 教授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
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9年,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一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上海市“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临床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等多项课题;主编和参编教材及专著10部,牵头和参与各类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16项,发表本领域SCI期刊论文1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05.7分。目前担任国际银屑病理事会(IPC)执委、国际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评价组(GRAPPA)委员、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等学术任职。
编辑:一颗橙子
声明:本文系梅斯医学原创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不对因此文产生的任何临床决策的结果负责。版权归梅斯医学所有,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