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冠造影后血流突然中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023-09-15 DrKing道金医学 DrKing道金医学 发表于上海

患者男性,6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造影后血流中断,原因何在?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

导管刚到右冠脉开口时腔内压力正常,造影后腔内压力降低。

图片

撤出导管,再次进入后造影,右冠脉开口闭塞,局部造影剂染色,患者出现明显胸痛、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血压尚可。

图片

治疗过程

换用JR 4.0指引导管,Sion blue导丝秒过,走得非常顺畅,凭经验应该是在真腔,2.0×15mm球囊扩张后造影,前向血流恢复。

图片

图片

右冠脉开口植入3.5×23mm支架。

图片

图片

支架后造影,支架远端处前向血流中断。

图片

经指引导管冠脉内推注硝普钠200μg后血流没有恢复。

图片

微导管造影证实导丝在远端血管真腔,远端血流通畅。

图片

经微导管远端再给硝普钠100μg后局部狭窄解除,血流恢复正常,原来是痉挛。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MJ Open:男性易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研究者在芬兰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研究,探究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住院率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该研究纳入了2000年5月-2009年10月间、≥

Age Ageing: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老年患者随机采用介入或保守治疗策略后的HRQOL差异比较。

在 After Eighty study这项研究中,患者年龄均在80岁或以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被随机分到侵入性管理办法组或保守管理办法组。

防控有道,风险管理丨李双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控制策略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双战分享了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PCSK9抑制剂控制血脂水平,逆转斑块狭窄的的病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发作性胸痛胸闷2年,加重3天入院。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

TCT2014:高危患者PCI术后30天内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9月13~17日,2014年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大会在美国华盛顿正如火如荼地召开。中国众多心血管专家也在TCT大会现场以主持会议、口头报告、病例展示等多种形式与国际同仁进行着学术交流。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团队特别从会议现场发来报道,以期第一时间与国内心血管医生共享学术进展。 在TCT 2014的口头发言中报告了ADAPT-DES试验结果,结果发现,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