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Neurol: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文超声引导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眼支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4-07-29 从医路漫漫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眶上神经脉冲射频(PRF)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眼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三叉神经节或分支而引起面部皮肤疱疹的一种情况。面部疼痛在疱疹结痂后停止或再次出现。这种面部疼痛属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表现为灼烧、休克样和针刺样疼痛。严重的疼痛通常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普瑞巴林、奥卡西平和其他一线抗神经痛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增加药物剂量可能导致头晕、嗜睡和其他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这限制了药物的使用。神经阻滞(NB)治疗PHN有效;然而,它需要反复多次注射止痛溶液,因此通常不理想。由于镇痛液中含有类固醇激素,反复注射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感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Bs的使用。
近年来,脉冲射频(PRF)已被用于通过脉冲电流在神经组织周围产生高电压,调节疼痛传入通路神经,减少受损神经周围的炎症介质,激活疼痛下行抑制通路,从而产生镇痛作用。PRF对神经纤维无破坏作用,可减轻疼痛,治疗后也较少出现感觉减退、疼痛、灼痛和运动神经损伤。目前对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报道,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指导下,可以对三叉神经进行半月神经节神经阻滞、臭氧注射、PRF和穿刺治疗。然而,这些方法涉及大脑较深的区域,缺点是心眼反射、颅内感染、眼神经损伤,且穿刺和治疗时辐射大,难以广泛应用。此外,关于PRF靶向周围神经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三叉神经分支的射频是否能弥补这一缺陷并维持疗效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肌肉骨骼超声技术的发展,精确靶向周围神经的PRF已成为可能。
因此,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超声引导下针对眶上神经的PRF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眼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A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诊断为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第一支。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6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神经阻滞(NB)组(n = 32)和PRF + NB组(射频组,n = 3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普瑞巴林剂量,并监测治疗后局部感染、局部血肿、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研究人群和随访流程图
超声引导眶上神经治疗。(A)超声探头放置示意图;P,穿刺针;U,超声线阵探头;N,眶上神经。(B)眉弓处中断的信号为眶上切迹(图中黄色箭头所示);穿刺针为红色箭头上方的强回声声影,方向如图红色箭头所示;眶上切迹周围的低回声是镇痛复合体液——紫色线包围的区域。
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表示P < 0.01
两组术后口服普瑞巴林比较,*表示P < 0.05, **表示P < 0.01。
两组术后PSQI评分;*表示P < 0.05, **表示P < 0.01。
结果:两组患者在预处理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评分、PSQI评分、术前普瑞巴林剂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PSQI评分及普瑞巴林剂量均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射频组1、3、6个月VAS评分低于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1、3、6个月射频组PSQI评分低于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1、3、6个月射频组普瑞巴林剂量均低于NB组,3、6个月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后,射频组VAS评分优优率为70.96%,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N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以眶上神经为靶点的PRF可有效控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减少普瑞巴林剂量。因此,本研究表明PRF在超声引导下是安全的,值得临床应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三叉神经痛# #带状疱疹# #超声引导# #脉冲射频治疗#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