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8-01-08 曹秋香 中国县域卫生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侯云德是谁?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对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

据《中国县域卫生》记者了解,年近九旬的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发奋求学,开启生物科学研究之路

侯云德,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属常州)。自幼家境贫苦,10岁就从事家庭副业,靠半工半读上学,摆过摊,捕过鱼,养过鸡,但他发奋求学。12岁时,他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凯乐小学;1943年,考入当时全国有名的省立常州中学;1948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开始了他长期的病毒学研究生涯。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医学病毒学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但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影响着国家的建设。

侯云德苏联留学照片

1956年,侯云德通过统考,以优良成绩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6~1957年,他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62年,侯云德完成了关于副流感病毒研究的学位论文。由于他的这三项成就,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同意同时通过了副博 士和博士论文;前苏联高等教育部于1962年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这在伊凡诺夫斯基病毒所几十年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遗传学界研究时采用侯云德的方法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他的有关著述受到广泛重视。

回国后,侯云德一直在病毒学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就首次在国内分离到流感病毒Ⅰ、Ⅱ、Ⅳ型,阐明了1962~1964年间北京地区呼吸道主要病毒的流行情况,研究并阐明了当时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在中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规律;以后,他又研究黄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研制干扰素,并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1989年,他兼任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同年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侯云德既是科学家又是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者。


1994年,侯云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总师。

摸索中前进,“中国干扰素”之父应运而生

干扰素是正常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类低分子蛋白质,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它的生活活性高,采用非纯净的制剂就足以对某些病毒感染或肿瘤产生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自1957年Isaacs等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一直受到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极大重视,在上世纪60年 代后期和70年代初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对干扰素的研究由细胞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当时,侯云德从研究黄芪出发,认识到人体自身的抗病毒多肽—— 干扰素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病毒药物。但70年代初国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期,仪器设备落后,资金和人才不足,参考资料匮乏,还有种种政治干扰。但是侯云德与吴淑华等同事们一起克服了无数困难,埋头苦干,几经挫折,终于在1976年找到了能诱生干扰素的高产病毒株和最佳诱生条件,并发现人脐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明显地高于成人血白细胞。

接着,又制定了人白细胞干扰素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流程,从而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此技术推广到北京、四川等地,干扰素得以批量生产,用于临床

随后在1979年,侯云德和同事们查照文献,边学边干,摸索着前进。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用特殊病毒诱生的技术,从上万毫升人血白细胞中,提取了干扰素信使核糖核酸 (mRNA)。

此后,侯云德及其同事们在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上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如1983年在国际上首次采用TGATG序列,使融合基因高效分泌表达非融合的人α1型干扰素。与此同时,侯云德又投入了更高层次的干扰素蛋白质工程研究。基因工程干扰素和其他活性多肽的研制成功,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并为高技术新型医药工业指出了希望。1986年国家科委任命他为中国 “863” 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笃行可至,集毕生精力奉献于传染病防控

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这时,距离2003年的“非典”疫情已经过去15年。公众或许已淡忘了当时的恐慌,侯云德却不敢忘。“‘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充分,防控体系太薄弱了。传染病在历史上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亡国的,老的控制了,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防控绝对不能轻视!”这位少时立志学医、并且要当名医的科学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防病事业而奋斗。

2009年,对他而言是第一个新的挑战,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然而,在众人眼里,侯云德是具有前瞻性的,他没有固守书斋,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还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侯云德还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在1984年他就构建了中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的基因文库,经过10年的努力,全部完成该病毒全基因组 (189,274kb) 的测序与分析,这是当时国内完成的最大的一个生命体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勤于著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侯云德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人才。自1978年以来,侯云德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大多成为国内有关科研单位或院校的科研骨干。他为国内各科研单位和医学院校培养的进修生数量就更多了。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他人。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1980年侯云德从加拿大考察回来,外国专家赠送他一些基因工程研究必须的酶等试剂,品种多,但每一种的数量都有限。国内当时不能生产这些试剂,所内又没有外汇,无法直接向国外 购买,因此,这批试剂对正在开展基因工程研究的人来说,比金子还要贵重。

而且当时他的实验室正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批试剂对他们十分有用。但侯云德想到所内不少研究室刚开始基因工程研究,同样需要这些试剂,而且一个科技人员应有高尚的情操和风尚,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于是他毅然写了一份报告交给当时病毒所的领导,报告上开列了所有试剂的品名和数量,表示愿意在节约使用的原则下与其他研究室共享。这份报告很短,只有几百字,但却使所领导感动不已。

助人为乐、无私地帮助他人是侯云德的一贯作风。1976年, 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研制成功,他就将全部技术传授给了北 京、四川、上海、广州等有关单位。

1982年他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所内外不少人为了开展基因工程研究而到他的实验室去学习,他总是热情地传授,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此外,侯云德的著作甚多,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300余篇,专著9 种,及时向国内推广。1979~1980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 《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 一书,该书于1981年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干扰素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论著,该书既有理论深度,又密切联系临床实践,还概括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该书荣获1978~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如今,侯云德是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却又忙碌起来,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49698, encodeId=ed712049698b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2aae4867b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科学技术奖#</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867, encryptionId=f2aae4867ba, topicName=科学技术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7ca4300, createdName=wodejia-dayu, createdTime=Fri Apr 06 08:12:00 CST 2018, time=2018-04-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76720, encodeId=8c732e67207a, content=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NUyjXTCJjo7cJ6ejWUr2nIia8qOvAKNdLHr32Df6G8iaoaOx6pHaoiacwp26DaslxZHCGbibZhhCGven4rvmWP60GahtzgFjgCjR/0, createdBy=6b111703011, createdName=有备才能无患, createdTime=Mon Jan 08 23:28:13 CST 2018, time=2018-01-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49698, encodeId=ed712049698b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2aae4867b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科学技术奖#</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867, encryptionId=f2aae4867ba, topicName=科学技术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7ca4300, createdName=wodejia-dayu, createdTime=Fri Apr 06 08:12:00 CST 2018, time=2018-04-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76720, encodeId=8c732e67207a, content=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NUyjXTCJjo7cJ6ejWUr2nIia8qOvAKNdLHr32Df6G8iaoaOx6pHaoiacwp26DaslxZHCGbibZhhCGven4rvmWP60GahtzgFjgCjR/0, createdBy=6b111703011, createdName=有备才能无患, createdTime=Mon Jan 08 23:28:13 CST 2018, time=2018-01-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1-08 有备才能无患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

相关资讯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张存浩、程开甲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礼堂举行。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获得。 如下为两位学者的介绍 张存浩院士简介 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