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班更健康?10万人研究告诉你!

2019-11-04 赤道无风带 MedSci原创

骑车上班!强心健体,让你更幸福~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是对大城市上班族每天真实而又尴尬的写照。

上班挤地铁仿佛上了“运猪车”;挤公交仿佛在走“平衡木”,如果选择开车上班就要忍受堵到“地老天荒”煎熬。



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在北京,有近两成的上班族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个小时。通勤时间与通勤体验不光影响我们作息时间,也会影响我们身体健康。

无论是谁,在半梦半醒间,在拥挤的地铁中摇晃两个小时,再阳光乐观的人心里都会有愤怒、委屈。

那么我们如果有的选择,选择何种通勤方式才能获得身心健康呢?



其实,在合适的上下班距离内,选择骑自行车进行通勤是最合适不过的。

无论是晨光初照的上班清晨,还是晚霞漫天的下班傍晚,无论是微风习习的早春,还是天高气爽的晚秋,骑上你心爱的“自行车”上下班是躲开拥挤的车流人流,迅速到达单位或是温馨小家的最合适的方式。

骑车不仅能够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科学家最近还发现,骑自行车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管是你是为了休闲还是上下班。

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的一项针对10万多中国人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表明,骑车上下班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和中风风险,而步行上下班则有助于降低冠心病风险。

这项研究共纳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6岁的10万名城区工作居民,平均随访10年。

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模型用于评估通勤模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所有受试者中有47.2%的参与者报告说不主动通勤,有13.4%的参与者报告了在家工作或在家附近工作,有20.1%的参与者报告了步行通勤,有19.4%的参与者报告了骑自行车通勤。

最后在考虑了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久坐时间、合并症、室内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其他时间的体力活动后,研究发现骑车上班对心血管疾病有着莫大的好处:与坐车或开车相比,步行上下班降低10%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骑车上下班降低29%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此外骑车还能降低8%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骑自行车对增强心肺功能很有用,不光能借腿部的运动压缩血液活动,还能把血液从血管末梢抽转回心脏,同时强化了全身的微血管组织。

我们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让大脑和身体放松。骑车时人体会持续释放内啡肽,让我们减压,放松心情,感到幸福。

户外运动可以让人们接触阳光,补充VD,每天早上骑车20分钟到半个小时可以确保身体吸收足够的维生素D。



当然,目前我们上班族的通勤方式无外乎公共交通,私家车,走路和骑自行车这几种方式。如果有条件的话,你还可以踩滑板、骑马、打的、骑大象等……

那么现阶段常见的出行方式有哪些优劣之处呢?

公共交通:时间长成本低。公共交通比如无轨电车、地铁等,这些是上班族们普遍会选择的交通工具,它可以让乘客在上边看书、玩手机,不过高峰时刻很难挤上去,更别说坐下休息了。

当你选择公共交通,住在哪里都随你,反正每天要早起,上哪趟车都得挤,到了办公室一脸生无可恋。

私家车:
时间短成本高,但是有足够的私人空间,比挤公交要舒服多了,但是堵车也不要说小编没有提醒过你。

步行:完全免费,但耗时最长。当你选择步行,就能避开出行双高峰,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免费。而不受公交时刻表限制。不过要通勤时间挤占了睡眠时间,所以走路的时间要把握好。

各方面来看,主动通勤(骑车)在时间效率、经济负担和环境保护方面都更具优势,相对于结构化运动方式(健身房、慢跑、体育锻炼等)而言,这种非结构化的运动方式更容易获取。

最关键的是,骑车对你的心脏健康真的有好处!



目前,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小绿车等共享单车,已经成为时下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越来越方便的骑车途径已经在鼓励着大家更加健康地生活。

上班族们,不要犹豫了,就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骑车上下班!






来源:梅斯医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子刊:通勤方式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目的缺乏锻炼是导致民众肥胖和过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该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生物数据库客观数据研究频繁通勤与成人肥胖之间的关系。通勤的意思是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生物库。参与人员年龄范围为40-69岁,且在2006-2010年间就诊评估随访中心22次。且研究人员将参与者的通勤方式分为7类以反映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关注的主要结果是参与者的BMI和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