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山: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场变革

2017-03-08 薛坤 中国科学报

肖桂山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精准医学领域,他认为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将影响和改变未来的医疗、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4年底,远在美国的肖桂山接到一通来自大洋彼岸的国际长途,打来电话的是有“中国核医学之父”之称的王世真院士,他郑重地向肖桂山发出了回国发展的邀请。

作为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的关门弟子,肖桂山在博士毕业后被恩师推荐到美国留学深造。20年来,他专注于从事癌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医学大数据及药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博士后到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到终身教授,在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殿堂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几乎没有人相信正处于事业黄金期的肖桂山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而选择回国去“冒险”,然而他的决定却让人大跌眼镜。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来自祖国的邀请,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约成为了他们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专家。

肖桂山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精准医学领域,他认为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将影响和改变未来的医疗、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精准医学作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而使精准医学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白皮书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其中中国将占全球总量的21.9%。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肿瘤患者在目前的影像学检查确诊时,已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算接受治疗,所承担的经济负担也往往拖垮了整个家庭。

肖桂山每每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痛心,感觉自身背负着一种强烈使命感。最近这些年来,伴随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基因突变和疾病关系认识的深化,肿瘤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的主战场之一。

“精准医学使医疗诊断更准确,治疗更有效。”肖桂山向我们解释道,“做到精准预警、预防、诊断、用药,做到防大于治,可以实现通过早期体检检查有没有癌症,是什么癌症,即使患者有相同症状、患相同疾病,也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征进行治疗,为患者选择最可能获益、副作用最小、花费相对低的治疗,想尽一切办法要做到让人的寿命延长。”

毋庸置疑,正如肖桂山所说的,精准医学计划将带来一场医学界变革。在我国,就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基础科学突破”时讲到了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话题。这说明,精准医学也已经进入我国最高决策者的视野。

同时,中科院、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公布同精准医学有关的重大科研计划、政策举措,吹响了进军精准医学的号角,而以肖桂山为首的科研团队则责无旁贷地冲锋在科研的第一线上。

肖桂山教授所领导的大连理工大学团队,与国际上多个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搭建这些国际平台,实现更有效的国际合作研究,使临床早期癌症检测和药物干预的生物标记物分子分型成为国际精准医学标杆。

2016年,肖桂山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申请的“胰腺癌多药耐药代谢机制研究方向”成为Agi Hirshberg国际胰腺疾病资助的唯一境外国际项目。Agi Hirshberg国际胰腺疾病中心是国际最著名的专门资助胰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与管理机构,该中心集中资助不同类型的胰腺疾病研究方向共4~5个,每年会从上百个国际一流研究所、世界著名大学申报的研究课题中筛选最优者,平均该基金申报的成功率只有5%。而肖桂山团队的成功申请足以证明他们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该项目里,肖桂山拟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定量研究代谢网络信号传递及基因型、表型间关联来研究胰腺癌干细胞产生的多药耐药性,旨在从这一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揭示胰腺癌在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障碍——化疗药的多药耐药性。其研究结果将为阐明胰腺癌的耐药机制提供新思路,为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回国这两年,肖桂山明显老了不少,两鬓的白发也生出了许多,用他的话讲,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每天的事情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但是他依旧乐此不疲。他清楚,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健康更加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生命科学的繁荣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这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03137, encodeId=70bb140313ea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bbde6353b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准#</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6353, encryptionId=ebbde6353be, topicName=精准)],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DYAIOgq83epQX9hfEIBiaPg0e9KvLYVBCSGYydH6K6OQxBh3RaOC0TYP9HYy2v0XdHib1LFnZNU5Siak0P8oh8Aqw/132, createdBy=acd92440184, createdName=shijzhiewnjhch, createdTime=Fri Mar 10 12:35:00 CST 2017, time=2017-03-1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ELL RES:癌症免疫治疗及精准医学进展

利用免疫系统来根除肿瘤细胞正在成为一种最有力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那么目前关于这一热点话题的研究进展如何呢?近期一项发表在CELL RES杂志上的文章综述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新的战略在鉴定新的免疫靶点和突变衍生抗原(新抗原)对癌症免疫治疗和免疫精准医学的进展。FDA批准基于免疫治疗的药物sipuleucel-T(Provenge)、ipilimumab(抗CTLA-4)以及最近研究火热的程序

明码生物科技全力打造基因组平台推进新加坡精准医学发展

/* Style Definitions */ span.prnews_span { font-size:8pt; font-family:"Arial"; color:black; } a.prnews_a { color:blue; } li.prnews_li { font-size:8pt; fon

Science精准医学在中国:詹启敏院士撰文论述中国精准医学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医学史表明,技术的进步是控制传染病、开发临床治疗新方法以及在非传染病领域实现突破的关键。作为医疗的基石,技术创新在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改善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响应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改善治疗管理策略以及发现用于个性化治疗的新型药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技术的进步

ANN ONCOL:循环肿瘤标志物CTCs、ctDNA和外泌体在精准医学中的“阴”和“阳”

目前,临床护理正朝着个性化医疗的方向发展。在理想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微创实验获得广泛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外周血中的信息有可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来自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科学家在近期的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上针对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和RNA(ctDNA/ctRNA)对癌症治疗领域的贡献做了综述介绍。该文讨论了临床相关性,总结了可用的和即将到来的技

Science:5万人队列研究结果出炉,精准医学计划焕发希望之光

12月23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刊登了两篇“背靠背”发表的重量级文章。其中一项成果将超过50,000人的基因组数据与其电子病历相结合,发现了潜在的新致病基因。另一项研究的数据进一步表明,每250人中就有1人可能携带基因变异,进而使他们具有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3.5%的参与者携带与疾病明显相关的基因突变此前,欧洲和美国的几个项目已经分析了大量人群的DNA,并将数据

当你是世间**的病人:致全球4亿名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不罕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5000-8000种罕见病。尽管单一疾病的患者人数不多,但当这些患者聚在一起,总人数将接近4亿——每15个人里,就有一名罕见病患者。在今年的世界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我们如约为各位读者带来罕见病专题。希望这篇头条故事,能为全球4亿名罕见病患者及他们的家庭带来生活与坚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