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Sci:同济教授DNA分子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7-04-21 佚名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因为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来自美国、法国和荷兰的三位科学家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这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名词自此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些机器可谓是“最小机器”,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大小。分子机器其实是个颇为形象的称呼,是将宏观机器的概念引申至分子水平,指在合适的外界刺激下,可以执行类似机器运动的独立分子或分子组装体。分子机器包括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分子阀门、分

因为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来自美国、法国和荷兰的三位科学家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这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名词自此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些机器可谓是“最小机器”,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大小。分子机器其实是个颇为形象的称呼,是将宏观机器的概念引申至分子水平,指在合适的外界刺激下,可以执行类似机器运动的独立分子或分子组装体。分子机器包括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分子阀门、分子转轮、分子泵等一系列分子器件。我校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石硕教授、姚天明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分子机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未来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愈。

日前,基于DNA的构象变化,该课题组利用G-四链体与纳米银簇的特色发光,成功构建了编码器、解码器、多路复用器、多路分解器、奇偶数区分器等多个分子器件。这些分子器件将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表现巨大潜力,比如多路复用器可用于肝炎的诊断,它其能有效区分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关研究成果“Integration of G-quadruplex and DNA-templated Ag NCs for Nonarithm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2017,DOI: 10.1039/C7SC00361G, IF=9.144)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高如如,她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先锋”等奖项。石硕教授和姚天明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始出处:

Ru-Ru Gao, Tianming Yao, Xiao-Yan Lv, et al.Integration of G-quadruplex and DNA-templated Ag NCs for Nonarithm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Chem. Sci., 2017, Accepted Manuscrip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26374, encodeId=644020263e47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c02960e64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要进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6076, encryptionId=4c02960e649, topicName=重要进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c52251, createdName=yhy100200, createdTime=Mon Jun 12 18:56:00 CST 2017, time=2017-06-1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DNA之父:在中国建“生命科学界亚投行”

  3月29日下午,DNA之父、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走进了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二楼的会议室。在笔挺的灰底暗白格西装的衬托下,已经89岁的沃森显得很精神。进门前,他主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握手。 这是沃森第四次来到中国,带着一个新的身份——乐土科学总顾问,来推动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选址深圳

J MOL DIAGN:将DNA分割成液滴,新型血液检测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识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的特定基因突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杂志描述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可快速准确地识别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能够使临床医生做出早期地、个性化的治疗选择。该方法的发明者之一,Biodesix公司的开发运营部副总裁Gary A. Pestano博士表示,这项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首

njp&#1602D&#160MA:利用2D纳米孔检测DNA甲基化&#160新型癌症诊断技术有望被开发

图片来源:www.sciencedaily.com 2017年4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对癌症进行早期检测,就好像DNA中所发生的改变,或许能够帮助增强研究人员对癌症的诊断和疗法的进行,同时还能够帮助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

争议中的基因技术:DNA 编辑、人工卵子、无需男性的生育

基因技术打造“超级宝宝”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父母生下超级宝宝,这些宝宝刀枪不入,心脏不会衰竭。 一个孩子有三个父母的 DNA。 到时候,只需要收集一些你喜欢明星的皮肤细胞,就可以生出明星的孩子。基因技术把这些全都变成为了现实,但有人欢喜有人愁。基因技术发展的如此迅速。我们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即将取得令人震惊的飞跃。Bonnie Rochman 编写的新书《The Gene Machine:

Nat Commun:上海应物所等在 DNA 折纸纳米力学成像探针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 DNA 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 DNA 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 DNA 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 -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4738)。DNA 折纸结构是利用 DNA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程序性设计将

Science:正常干细胞分裂复制错误和体细胞突变才是导致癌症的真正原因?

癌症的发生是因为正常细胞中积累了基因突变,尤其是被称为癌症驱动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可以无限地增殖,引起组织器官变异及功能丧失。造成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影响或者DNA复制出错引入。其中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癌症的发生已被大量研究发现并证明,这也为癌症初级预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另一方面,遗传导致的癌症也很常见,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