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或可用于缓解癌痛

2013-06-28 Alex 译 医学论坛网

     哈肯萨克市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正探究新的治疗方法缓解因癌症治疗所带来的疼痛,以替代现有副作用诸多的阿片类药物治疗。这个治疗方案所用到的有效成分是豚毒素,是一种河豚体内的神经毒素。   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大脑和脊柱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兼联席主任,医学博士Samuel Goldlust说:“化疗法导致的神经性疼痛使

     哈肯萨克市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正探究新的治疗方法缓解因癌症治疗所带来的疼痛,以替代现有副作用诸多的阿片类药物治疗。这个治疗方案所用到的有效成分是豚毒素,是一种河豚体内的神经毒素。

  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大脑和脊柱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兼联席主任,医学博士Samuel Goldlust说:“化疗法导致的神经性疼痛使人严重衰弱,超过40%的接受化疗的病人都会出现这个情况。豚毒素优于吗啡3000倍,并且无阿片类的不良反应。

  化疗因损伤了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而导致神经性疼痛,这成为癌症患者提前放弃治疗的最常见原因,对病人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一些病人来说,这个疼痛症状会在化疗后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永久存在。

  直到最近,人们才使用阿片类药物、抗镇静类药物和治疗癫痫类药物来缓解因化疗导致的神经疼痛。科学家最近愈发意识到钠通道作为疼痛信号从外周神经传导至大脑的通路的重要性。源自河豚体内神经毒素的豚毒素,以病人外周神经系统的钠通道为目标。通过阻断钠通道,豚毒素限制了疼痛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通路,从而缓解了因化疗损伤所导致的疼痛。

  一些在海洋中生存的河豚的皮肤与组织中含有大量豚毒素,这是为了减少被捕食而产生的一种进化适应。临床试验用于缓解疼痛所用的剂量低于一只河豚体内毒素总量的三百分之一。WEX制药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Walter Korz 先生说:“WEX致力于开发一类新的非阿片类镇痛药。我们很荣幸拥有哈肯萨克市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这样的研究机构,并能与首席研究员Goldlust博士共同进行这个突破性的多中心豚毒素II期临床试验。”

  董事长及董事、约翰陶依尔癌症中心淋巴瘤科主任、研究和创新区域癌症护理协会的首席科学官兼董事、医学博士(MD)、理学硕士(M.S.)Andre Goy说:“新型的治疗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癌症护理。我们相信,通过这种试验让我们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到塑造癌症治疗的未来是何等重要。”

  癌症服务中心的创新总监、教授和副总裁,区域癌症护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医学博士(MD),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会员(F.A.C.P),C.P.E. Andrew L. Pecora说:“临床试验使我们能不断给病人提供最先进的治疗选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原文标题:Pufferfish neurotoxin may serve as treatment for cancer therapy related pai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98696, encodeId=96e41998696d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ca564529e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河豚毒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529, encryptionId=6ca564529e2, topicName=河豚毒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689267, createdName=cmj8wellington, createdTime=Fri Jan 17 15:22:00 CST 2014, time=2014-01-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AMA:基因突变或影响服用阿司匹林对结肠直肠癌的裨益

据6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2项大型的研究中,服用阿司匹林与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受到了BRAF基因突变的影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与野生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有关,但与变异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无关;这些结果提示,变异型BRAF结肠肿瘤细胞可能对阿司匹林的作用较不敏感。 结肠直肠癌是全球与癌症有关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随机对照的试验

New Scientist:科学家称裸鼹鼠体内神秘物质具有癌症免疫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与裸鼹鼠的身体大小作为参照对比,人类的寿命将达到600岁。与老鼠体型接近的裸鼹鼠生活在非洲的地下环境,它们的寿命可达到30岁。令科学家感到兴趣的是,这种丑陋的哺乳动物不会患癌症,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不会患有癌症的秘密,这将对治疗癌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裸鼹鼠癌症免疫性的秘密,体内高分子质量透明质酸(HMM-HA)可阻止肿瘤细胞生长 美

Fertil Steril:无精症男士容易患癌

  据《苹果日报》报道,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患上无精症(Azoospermia)的男士,年轻时罹患癌症的风险较高。研究跟进逾2,000名平均36岁男士的生育情况,结果发现因患上无精症、令伴侣无法怀孕的男士,不但较生育功能正常的男士平均早10年患癌,罹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高出三倍。无精症属严重的不育问题之一,估计困扰最少一成男士,暂无有效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估计癌症或是患者长期无法正常生产精子的后遗

Nature:一种简单的分子可以防止鼹鼠患癌症

同样的分子可以让裸鼹鼠的皮肤有弹性,也可以防止啮齿动物患上癌症。自然的网站上今天公布的一项关于含糖细胞的分泌物能够阻止肿瘤扩散的研究。 裸鼹鼠是与豪猪关系比老鼠更密切相关的动物,是大自然的怪胎。作为短视的动物,他们过着地下殖民地生活,是有史以来发现的仅有的两个“完全社会性'哺乳动物之一。鼠类不感到刺痛酸或烧伤辣椒,似乎是唯一无法调节体温的的哺乳动物。 然而,由于它们对癌症的抵抗力太差,致使裸鼹

Nature:科学家找到癌症扩散的新机制

科学家相信他们可能终于找到癌症扩散的原因,这项研究结果对研发癌症治疗法攸关重要。 这项研究已经找出名为“追逐”(chase and run)效应的机制,也就是罹病细胞与健康细胞会在身体各处相互追逐,这项重大突破或许能挽救数以百万计生命。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的发现,或许能引导研发出革命性疗法,阻挡追逐效应,让肿瘤待在一个部位。研究人员声

北京新版癌症死亡地图发布

  癌症已连续6年位居北京人死因首位。北京市卫生局昨天发布《2012年北京居民健康白皮书》,市最新版癌症死亡分布图也随之问世,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的区有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门头沟。   市卫生局调查,北京市居民癌症发病率仍在缓慢地持续上升。北京市户籍人口报告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3.25/10万,比上一年上升0.44%,且男性高于女性。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