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immunol:细菌调节天然免疫信号新机制

2016-08-05 佚名 生物谷

模式识别受体是机体天然存在的能够识别外源微生物特异性抗原物质的受体。一旦被激活,它们将启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引发免疫效应,进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TLR就是其中的一类主要的免疫识别受体。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逃脱被天然免疫受体识别的几率。例如,李斯特菌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肽聚糖的结构逃脱被TLR2识别的命运。幽门螺旋菌则能够通过产生LPS的类似物来阻止LPS本身被TLR4识别。特别地,分支杆菌

模式识别受体是机体天然存在的能够识别外源微生物特异性抗原物质的受体。一旦被激活,它们将启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引发免疫效应,进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TLR就是其中的一类主要的免疫识别受体。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逃脱被天然免疫受体识别的几率。例如,李斯特菌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肽聚糖的结构逃脱被TLR2识别的命运。幽门螺旋菌则能够通过产生LPS的类似物来阻止LPS本身被TLR4识别。特别地,分支杆菌中一类特有的PPE家族蛋白能够与TLR2结合来调节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信号,最终对Th1/Th2的信号平衡进行调节。

之前的报道指出,TLR2具有正向以及负向的双重免疫调节活性。结核杆菌的侵染能够有发哦巨噬细胞分泌TNF-a以及IL-12,进而促进Th1免疫效应;相反地,抑炎性因子IL-10则能够促进Th2免疫效应的产生。然而,目前对于TLR2诱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免疫信号的分子机制了解的仍不太清楚。

之前研究发现,分支结核杆菌中的PPE18蛋白能够与TLR2相互作用引发IL-10的分泌,而PPE17蛋白与TLR2结合则能够引起TNF-a的表达。这种不同的效应的产生可能源于两类蛋白与TLR2结合的特定表位不同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的分子机制,来自印度马尼泊尔大学的Sangita Mukhopadhyay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

首先,作者将TLR1与TLR2分别用不同的荧光蛋白融合,过表达与HEK293细胞系中,之后分别用PPE18或PPE17进行刺激,并通过观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手段观察其聚合的情况。结果显示,当PPE17刺激下,TLR1与TLR2会发生聚合,而PPE18的刺激则不会产生这一效应。反之,PPE18的刺激则能够引发TLR2的自聚合,而PPE17则没有这一作用。随后,作者又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重复验证了上述结果。

由于PPE17的刺激能够激活TNFa的表达,因此,作者希望了解TLR1与TLR2的结合时如何引发下游炎性信号的。通过荧光成像的手段,作者发现IRAK3能够向胞浆中扩散,类似于另外一种已知能够引发TLR1/TLR2聚合的化合物Pam3CysK4。之后,作者通过人为地抑制IRAK3向胞浆中的扩散,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这一结果充分验证了上述结果。

进一步,作者发现在受到PPE17刺激后,IRAK3能够被上游PKCe磷酸化,这也是其想胞浆中扩散并活化的原因。之后,作者通过人为抑制TLR1的活性,发现能够明显抑制PPE17引发的炎性因子的分泌,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TLR1/TLR2,而不是TLR2的自聚合引发了下游的炎性信号。

原始出处

Atul Udgata, Rahila Qureshi and Sangita Mukhopadhyay.Transduction of Functionally Contrasting Signals by Two Mycobacterial PPE Proteins Downstream of TLR2 Receptors.J immunol.201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81275, encodeId=e6d614812e54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534414ee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天然免疫#</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4147, encryptionId=c5534414ee6, topicName=天然免疫)],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仁心济世, createdTime=Sun Aug 07 09:05:00 CST 2016, time=2016-08-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 immunol:NF-KB参与抗HBV感染天然免疫反应

 细胞内的天然免疫反应是抵抗外源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中I型与III型干扰素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对于抗RNA病毒的免疫反应机制了解的比较深入,但对于肝脏抵抗DNA病毒感染的机制仍不清楚。此前研究发现,DNA病毒能够直接通过DNA或RNA中间物引起NF-KB的激活,但这一信号对于抗HBV免疫反应以及干扰素的产生是否具有联系仍不清楚。为了研究清楚上述问题,来自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Emman

Cell:新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己糖激酶

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特有的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胞外的PAMP能够被细胞表面TLR以及C-type lectin等天然免疫受体所识别。此外,巨噬细胞还能够吞噬微生物进而将其降解,从而释放PAMP到细胞内部。胞内的PAMP则能够被其它类型的TLR或NLR识别。此前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被巨

J immunol:真菌感染引发IL-27分泌负向调节T细胞活性

近年来,住院患者受到真菌感染的致病率与致死率都在不断上升。这可能是由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导致更多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出现。假丝酵母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真菌,每天受到假丝酵母感染的病例达到40-50万例。其中致死率高达46%-75%。假丝酵母在体内的定殖以及扩增依赖于其余宿主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表面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与真菌分泌的特定物质相互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例如,真菌表面的b

Annu Rev Immunol: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天然免疫应答相关主要信号通路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继喜受邀在《免疫学年评》(5年影响因子46.174)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iology of Innate Immunity”的综述论文。李继喜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Hao Wu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生物体通过天然免疫应答识别入侵病原体(病毒、细菌及真菌)或者内在危险信号模式分子,激活包括NF-κB、细胞死

PNAS:新型纳米疗法能够帮助治疗所有过敏反应

(图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 不管是花粉热,食物过敏或者是哮喘,毫无疑问,我们的免疫系统如果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将会是一种很残酷的经历。 因此,当我们听到科学家们开发出一项新的技术,能够将所有类型的过敏反应都终结了的时候会如此的喜出望外。其实该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那些无害的过敏原,比如花生,花粉等等变成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这听上去有点不可

曹雪涛《自然》子刊介绍天然免疫现状与未来

机体如何及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以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入侵,同时又适度控制免疫应答强度并能够及时终止免疫应答而不损伤机体自身组织?这是免疫学根本性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机体自身稳定至关重要。12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的长达16页的综述性评论文章,系统总结了天然免疫应答领域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