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百岁老人血液提供线索寿命极限

2014-05-15 佚名 生物360

以往人们认为,基因突变通常与疾病如癌症有关,却很少有人知道健康人体也会发生基因突变。最近,来自荷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一名115岁老年妇女的血液细胞中,检测到有400多个变异,这表明这些位点发生的突变在她整个寿命中大部分是无害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近出版的《基因组研究》杂志上。 我们的血液是由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不断补充的,这些造血干细胞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包括白血细胞。但细胞分化也容易出错,包括血

以往人们认为,基因突变通常与疾病如癌症有关,却很少有人知道健康人体也会发生基因突变。最近,来自荷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一名115岁老年妇女的血液细胞中,检测到有400多个变异,这表明这些位点发生的突变在她整个寿命中大部分是无害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近出版的《基因组研究》杂志上。 【原文下载


我们的血液是由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不断补充的,这些造血干细胞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包括白血细胞。但细胞分化也容易出错,包括血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分化频率越高,就可能积累越多的基因突变。比如,人们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中也发现数百个突变,但还不清楚健康的白血细胞是否也能容纳突变。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对这位超百岁老年妇女的白血细胞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确定在其一生中,健康白血细胞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是否积累下来。结果她白血细胞的基因突变超过了400个,而在她脑中没有发现突变。血液和脑是人在出生以后还会有细胞分化的两个部位。这些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因为它们不会传给后代,身体可以容忍它们而不会引起疾病。检测显示,这些突变都是无害的。非进化保留位点主要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以往认为与疾病无关,包括那些容易发生突变的位点,如甲基化胞嘧啶DNA碱基和溶剂可及的DNA延伸,以往被认为属于“垃圾区”。

这一重要发现或许暗示了人类寿命的极限。论文第一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UV)医学中心临床遗传学系 Henne Holstege 表示:“我们发现在她死亡的时候,她的外周血只有两个活跃的、彼此相关的造血干细胞,而我们估计大约有1300个同时活跃的干细胞。这让我们非常吃惊。”

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她的白细胞端粒的长度,发现其大大短于其他组织的端粒长度。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是保证染色体的精确复制、维持染色体长度及稳定性的功能性结构。出生以后,随着细胞的每一次分化,端粒逐渐缩短。

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人员认为,或许是造血干细胞有限的寿命导致了极老年阶段造血无序复制的演变,而并非体细胞突变的影响。

原始出处:

Henne Holstege, Wayne Pfeiffer, Daoud Sie, Marc Hulsman,Thomas J. Nicholas, Clarence C. Lee, Tristen Ross, Jue Lin, Mark A. Miller,Bauke Ylstra, Hanne Meijers-Heijboer, Martijn H. Brugman, Frank J.T. Staal,Gert Holstege, Marcel J.T. Reinders, Timothy T. Harkins, Samuel Levy,and Erik A. Sistermans. Somatic mutations found in the healthy blood compartment of a 115-yr-old woman demonstrate oligoclonal hematopoiesis. Genome Res., April 23, 2014; 【原文下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哈佛科学家发布细胞重编程重大突破

日前,来自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由 8 个转录因子组成的鸡尾酒,将来自小鼠的成熟血细胞重编程为了造血干细胞(HSCs)。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细胞》(Cell)杂志上。 研究人员将这些重编程细胞命名为诱导造血干细胞(iHSCs),它们具有 HSCs 的功能特征,能够像 HSCs 一样自我更新,并能够像 HSCs 一样生成所有的血液细胞成分。这些研究结果标志着

中华血液学杂志: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机制及防治策略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急性白血病(AL)的重要手段。过去20 年来,移植后总生存(OS)率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及对症支持治疗的改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显著下降,而原发病的复发率并未降低,是移植后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CIBMTR)2008 至2009 年的研究资料显示,在非血缘供体移植和HLA相合同胞供体

Nature:造血干细胞的雌雄差别

干细胞被长距离信号相对于被组织内的局部信号调控的程度是干细胞生物学中一个基本问题。很多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干细胞龛是怎样对组织内的局部信号做出反应的。 但在饥饿或怀孕等条件下,系统信号可能将调制多种组织中的干细胞功能,而这项研究显示了雌激素对怀孕小鼠的造血干细胞的一个长距离影响。作者利用一种遗传方法发现,造血干细胞刺激(这会有助于母亲去满足增加的造血需求)取决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 荷尔蒙

上海医务人员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刚医生完成了第一日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成为了该院第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人员,也是上海市第28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将于12日和13日采集两次达到足量的造血干细胞供临床治疗使用。 申城初冬的朝阳,因着一份爱显得暖意融融,一位白衣天使自愿捋袖无私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而在另一家医院,一位白血病患者因此而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据了解,目前,

Cell Stem Cell:免疫细胞或可调节造血干细胞 为白血病治疗提供希望

近日,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期间,免疫细胞可以控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从而为机体提供防御机制,这项研究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新型治疗骨髓疾病比如白血病的新型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 在病毒感染期间,机体需要多种防御机制,在机体感染短期内骨髓中会产生大量的白血细胞来抵御

5篇Blood论文提出全面的血细胞“路线图”

2014年3月,发表在 Blood 上的5篇论文,对人体中5种独特的血细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确定了关键调节基因在这些血细胞中的位置,并为科学家们确定血细胞如何形成以及阐明血液病的病因,提供了一种新工具。发表在 Blood 上的这项研究工作,是一项大型多国协作计划FANTOM的一个子集。FANTOM 计划全称为“哺乳动物基因组功能注释”(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