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倡导青年学者独创原始学说和革命技术

2016-07-19 曹雪涛 科学网

青年时期是科学家最具创新力的黄金时段。回顾世界重大科技创新历程,许许多多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颠覆性革命性重大理论突破与科技发明,是一流科学家在青年时期做出的;翻阅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历史,青年时期的原创性工作也正是他们成长为大师级科学家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学科和领域而言,能否聚集一批具有原创力的青年科学家,预示着这一学科和领域未来的发展高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能否促进青年科学家群体发挥其创新性与


青年时期是科学家最具创新力的黄金时段。回顾世界重大科技创新历程,许许多多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颠覆性革命性重大理论突破与科技发明,是一流科学家在青年时期做出的;翻阅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历史,青年时期的原创性工作也正是他们成长为大师级科学家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学科和领域而言,能否聚集一批具有原创力的青年科学家,预示着这一学科和领域未来的发展高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能否促进青年科学家群体发挥其创新性与创造力,决定着这个国家科技竞争的胜负和民族发展的未来。

科技实力的比较归根到底是人才群体的比较,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实质上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全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形势下,客观分析我国科研文化与现行体制机制对于青年学者的影响,进而精准优化人才评价资助机制,全面强化科研支撑孵育模式,促进青年科学家群体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科技界仍普遍存在重眼前、求生存、保平稳的功利意识,如何积极鼓励青年科学家树立挑战重大前沿难题与颠覆现有体系的理念与勇气,大力倡导青年科学家创建原始性学术观点和革命性技术体系,显得尤为急迫。

一、青年科学家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

科学家是一个依靠创造力而体现其价值的特殊群体,而青年科学家则又是其中最有创造潜力的群体。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经过了研究生阶段学习积累之后,青年科学家进入其科研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具有好奇心强、开放性大并富有探索意识和冒险意识等创新要素,是创新意识最活跃、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段,敢于也乐于“试人所未试,渔人所未渔”,其固化型知识负担小、定向性思维约束少,在探索未知世界中常常展现出“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的锐气,所以往往可以坦然地面对空白领域,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探索与思考,甚至有时会灵光一闪,对一些熟知的经典体系进行离经叛道式的质疑与挑战,从而孕育出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创新结果,对一个领域、一个学科、乃至一个技术体系带来革命性突破。这种青年时代做出原始性创新发现,从而推动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爱因斯坦在26岁时,连续发表5篇里程碑式研究论文,一举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让1905年成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有学者分析后发现,上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可见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起始十年,是一个青年科学家的黄金十年。“少年强则国家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青年科学家群体具有积极向上的旺盛创造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就有希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青年科技群体默默无声、寂寂无言,科技未来的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逐步甚至全面落后将不可避免。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美国历来重视青年科学家群体的培养,建立了系统性的政策体系和有效机制,对青年科学家的发展进行全程的呵护和支持,通过对青年科学家进行全面的创新能力训练,促进其创造力的充分释放。美国设立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是联邦政府授予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对60名获奖者给予每年30万美元、连续5年的无条件支持,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前沿性研究。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军队和私立基金会等,都有种类繁多、涵盖高中生到博士后的全链条支撑资金项目。

这类项目不寻求短期回报,总金额较大,受众面广而单个项目额度较少,成为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种子资金”。由于这类“种子资金”资助的时机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且通过资金申请和评价,构建了青年与正规科学界的培训、沟通及反馈体系,使得此类项目非常有助于青年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和成长。正是长期坚持这种对青年人才高度重视的引导机制,使得美国能够吸引并培育出大量世界级的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世界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智力高地,掌握了科技创新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不断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潮流。

二、倡导青年科学家创学说建体系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

青年怀有梦想,国家才有前途。建国初期,一批青年海外归国学子肩负国家科技体系创建的大任,以无比的热情与无私的奉献,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套完备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不仅诞生了“全合成牛胰岛素”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成果,也独立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划时代的集成性科技成果,创造了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个整个科技高峰。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洗礼,中国虽然基础科研条件在不断改善,科研体量不断变大,却存在着“人多而不优,量大而不强”的现象。中国科技界仍鲜有国际公认的顶级科学家,也很少有诞生自中国本土并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独创性技术体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青年科学家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精神不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弘扬和发挥是其重要原因。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使得本该激流勇进、成果迭出的青年科学家多安于或沉湎于对于一个熟知领域或者课题进行修修补补,跟着别人的学术思路和科学问题走,在世界科学分工体系中只扮演着科研苦力和打工者的角色。面对国家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青年科学家们没有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制约我国青年科学家创新活力释放的深层原因有许多。首先是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着“重量不重质”的学术误区,催生了“短、平、快”的功利文化。迫于评价和职称晋升压力,青年科学家往往难以长期坚持深入持续地研究某个挑战性的世界级科学难题,使得科技创新输在了起跑线上。其次,科技资金资助方式尚待优化,存在着“难以雪中送炭、忙于锦上添花”现象,使得亟须沃土、阳光、肥料的“科学青苗”不能自在地茁壮成长,无法自由探索,也不敢挑战权威,大大减少了成长成功的机会。再次,国内的科学研究模式亦有待改进。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依靠我国独有的天然资源、利用庞大的劳力群体和先进型号的大科学装置,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比较优势,促进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由小变大”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由“跟跑”变“并跑”“领跑”时,这种处于科研分工产业链下游的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青年科学家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热情。长期来看,应前瞻性地保护创新型青年科学家的独立探索性,为我国将来实现跨越式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放眼影响世界未来的科技发展,革命性重大创新往往源自科学家个体或学派的原始性学术观点,逐步发展为独创性学说、学术理论、学术思想,当下,需要重点鼓励这样的学术创新模式,打造鼓励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鼓励青年科学家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和国家需求,提出中国最迫切的前沿科学问题,使青年科学家勇于、乐于也能于创建原始性学术观点和革命性技术体系,逐步完善为学术理论、学术思想,青年科学家最终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型科学家,让科技创新成果生长于中国大地,造福于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攀登世界高峰、占领科技制高点,进而实现跨越式引领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塑造适宜青年科学家成长的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由大变强”的关键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充分发挥其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我们应坚持“文化上宽容、形式上宽松、创新上自由,孵育上厚养”这几项原则,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

一是构建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常格不破,人才难得”,要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发现、尊重创新的文化,大兴识才、爱才、育才、用才之风,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尊重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积极营造青年科学家充分发挥创新意识、释放创新潜能的创新文化氛围。革新传统养士之风,孵育厚养,并包多元,既宽容失败,也鼓励敢为人先,构建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给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优厚的支持条件。塑造青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处理好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淀传承与新生代科学家的跨越发展的关系,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迭代机制。

二是完善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科技资助体系。在现有科研资助计划基础上,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机制,针对青年科学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广泛建立种子资金,重支持、少考核,进行持续性资助,支持自由探索,厚实人才基础;探索实施青年课题组长10年培育计划,通过持续性资助,培育支持一大批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学术带头人的健康成长;在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完善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青年人才围绕重大前沿问题潜心开展长期研究;支持青年人才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开展立足于本土的开放式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是健全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评价激励机制。遵循青年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规律,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方式,改变科研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适度减少评价,延长评价周期,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多元评价体系,不看资历、只看能力,不看文凭、只看水平,不看出身、只看贡献,充分保护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鼓励一些个体的随机性自然成长。在不同层面固定化院士和青年科学家交流的“学习班”制度,对青年科学家的评价重点是要关注其创新课题的未来发展前景、科学家的创造潜能,团队的创新性工作状态,也要关注对科学方法论应用与技术融合甚至技术变革的力度。

四是改进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青苗固本”,力促“聚力攀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青年研究人员培养使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创新团队组建、实验室平台建设、后勤服务保障等条件建设,支持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个体茁壮成长。对在创新阶段的青年科学家辅以一定的选拔机制,构建青年科学家创新的“攀峰计划”,予以一定的聚力相助,强化保障能力,助其攀登科研高峰。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让我们释放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潜能,倡导和鼓励青年科学家创建原始性学术观点和革命性技术体系,让青年科学家在科学世界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勤于创造,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先锋力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51448, encodeId=39331351448a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6e0603020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曹雪涛#</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0302, encryptionId=c6e06030207, topicName=曹雪涛)],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4c37265, createdName=zhaojie88, createdTime=Thu Jul 21 03:52:00 CST 2016, time=2016-07-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曹雪涛院士解读2015中国医院科技排行榜

本文是《健康界》记者采访曹雪涛院士医学科技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根本,通过建立医学科技评价体系,有助于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达到造福百姓的终极目的。12月30日,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在北京揭晓,从排行榜综合排名中看,相比去年,位列前三的医院并没有变化,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榜单发布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

中国厉害研究生导师TOP100,曹雪涛荣膺“厉害博导”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最牛研究生导师排行榜中,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雄居2014中国大学最牛研究生导师排行榜榜首,总计有12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名单,堪称中国大学最牛研究生导师。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学术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名师出高徒,高徒助名师,为给2014年即将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研同学挑大学选导师提供

曹雪涛院士:精准医学不应以基因测序为导向

从年初奥巴马提出将精准医学纳入美国国策以来,精准医学就成为一项热门概念。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长庚医院管理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曹雪涛看来,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它只是精准定义病因的“利器”,并不是万能,也不应以基因测序作为导向。 曹雪涛表示,目前的医疗理念发展越来越呈现个性化、精确化、远程化、微创化的趋势。而精准医学的出现正是符合了医学发展的这一趋势。曹院士认

曹雪涛:肿瘤天然免疫的奥秘

近年来,曹雪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科学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可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来,曹雪涛和他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进展。 2013年2月,曹雪涛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

曹雪涛《自然》子刊介绍天然免疫现状与未来

机体如何及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以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入侵,同时又适度控制免疫应答强度并能够及时终止免疫应答而不损伤机体自身组织?这是免疫学根本性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机体自身稳定至关重要。12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的长达16页的综述性评论文章,系统总结了天然免疫应答领域的研

Science:中国院士连发两篇《科学》文章

日前,《科学》Science杂志上分别刊登了来自中国学者的两篇文章。来自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等人首发现一种名为 lnc-DC 的长链非编码 RNA 控制了人类树突状细胞的分化;而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则发表了一篇社论,谈到了关闭活禽市场的必要性。 在第一项研究中,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