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和骨髓之间存在免疫对话

2017-08-17 袁蕙芸 医学论坛网

慢性肝病肝内炎症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办法控制?最近,肝脏领域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3.25)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团队关于肝内新型免疫调控细胞——髓系抑制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

慢性肝病肝内炎症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办法控制?最近,肝脏领域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3.25)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团队关于肝内新型免疫调控细胞——髓系抑制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马雄介绍,研究纳入了148例慢性肝病患者,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55例,并与4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髓系抑制细胞的数量、表型和功能特性。该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PBC患者中,外周血和肝内均出现髓系抑制细胞的明显积聚。原来,肝脏内细胞如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在受到损伤时会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炎性因子(CCN1),而后者可招募并且扩增骨髓里的髓系抑制细胞,到肝脏炎症部位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因此,这种免疫细胞是维持慢性肝病患者肝内免疫稳态的重要负性调控细胞,并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该论文阐述了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之间存在活跃的免疫对话,进一步拓展了慢性肝病的临床诊治思路。

可喜的是,今年,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围绕PBC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连续发表了多篇原创性论著,分别发表在Gut(影响因子16.68)、NatureCommunications(12.12)和AP&T(7.29)等国际著名杂志。

例如,马雄教授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对PB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进行了研究。PBC患者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其总体菌群结构组成也显著区别于对照组。在属的水平上,12个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经过半年的标准治疗后,6个菌属在治疗后细菌比例发生逆转。该研究对PB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肠道菌群在PB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对肠道菌群开展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PBC诊断和预后标记,以及发掘新的PBC治疗方案。

再例如,《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马雄教授团队与东南大学刘向东教授课题组、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PBC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不但验证了多个既往发现的疾病易感基因,还发现了6个新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风险位点。该项研究取得了PBC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对疾病机制的后续研究、个性化诊疗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课题组连续发表原创研究成果,马雄教授感慨地说,要做临床研究,首先建立好独特而完整的患者队列和样本库。临床医师应该注重做临床转化研究,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临床医师的优势,也可在第一时间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回馈广大患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17926, encodeId=7027201e9264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1ab81258f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病患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258, encryptionId=41ab81258fb, topicName=肝病患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8949377, createdName=chenzhuanggui, createdTime=Thu Mar 08 11:55:00 CST 2018, time=2018-03-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Hepatology:NAFLD是多种族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近期有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多种族肝硬化的最常见原因。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Veronica Wendy Setiawan博士研究了白人、黑人、拉美裔美国人、日本人和夏威夷土著人的慢性肝病(CLD)和肝硬化患病率的潜在病因。该队列包括106458名参与者,在1999-2012年间进行评估。数据显示,总体而言,5783例患者有CLD,其中2208人也有肝硬化。黑人和夏威夷土著人

AIM:慢性肝病增加了HIV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

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的时代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见的艾滋病定义条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否会促进HIV感染患者患NHL目前还不清楚。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队列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慢性HBV和HCV感染是否与HIV感染患者的淋巴瘤发病率增高有关。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于33个欧洲观察性HIV流行病学研究合作研究(COHERE)队列中的

慢性肝病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与膳食干预专家共识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疾病时可出现复杂的营养代谢改变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不足),而营养状态又反过来影响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形成恶性循环。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膳食干预)在慢性肝病患者(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此领域未见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报告,且国内尚无相关临床诊疗共识。从“合理应用营养支持疗法、改善慢性肝

J Hepatol:儿童轻微肝性脑病研究

关于儿童轻微肝性脑病(MHE)的数据很少。我们对慢性肝病(CLD)儿童进行了评估,确定MHE患病率,磁共振波谱分析与脑代谢物变化的相关性(1HMRS),扩散张量成像(DTI)派生指标,血氨(BA)和炎性细胞因子和MR的准确性。 对67(38个男孩;13[7–18]岁)CLD患者和37名健康儿童进行神经心理测试(NPT)、B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磁共振成像(M

Clin Gastroenterol H:慢性肝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分析!

基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与肝功能失代偿和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并可能会降低CLD患者的门脉高压。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这种观察。

Lancet子刊:儿童及青少年所面临的肝脏疾病的长期挑战

肝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如肥胖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西方国家儿童和青少年慢性肝病的首发病因,在欧洲发病率已达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