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D与癌症:病因还是继发改变?

2013-10-22 许景红 中国医学论坛报

既往已有研究提示,25羟维生素D [25(OH)D]与癌症以及许多非骨骼疾病的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法国一项系统综述(摘要号:BA 3)显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对照研究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者称,该结果提示低水平25(OH)D更可能是疾病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疾病病因;炎症发生发展可能是25(OH)D减少的原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25(OH)D水平降低与生存转归差、癌症侵

既往已有研究提示,25羟维生素D [25(OH)D]与癌症以及许多非骨骼疾病的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法国一项系统综述(摘要号:BA 3)显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对照研究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者称,该结果提示低水平25(OH)D更可能是疾病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疾病病因;炎症发生发展可能是25(OH)D减少的原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25(OH)D水平降低与生存转归差、癌症侵袭性以及结直肠癌(CRC)发生等多种风险具有相关性。

英国库剂克(Cuzick)教授点评 该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 对278项(共1179454例成人)关于25(OH)D与慢性疾病发生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分析显示,在大多数研究中,低水平25(OH)D是慢性疾病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除了CRC之外,低水平25(OH)D不是其他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② 对172项(共159000例成人)针对补充维生素D(VitD)与慢性疾病发生相关性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即使补充大剂量VitD(>50 μg/d),也很少减少慢性病发生,且不影响包括CRC在内任何癌症的发生;③ 炎症显著降低了25(OH)D水平,并且所有与低水平25(OH)D相关的慢性病(包括肥胖、衰老、虚弱、情绪抑郁)都与全身炎症相关。

近年,关于VitD与癌症和某些具体癌症的相关性及转归还有些最新发现:

· 2013年《药物化学·抗癌药》(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上刊登了一项系统综述,通过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对VitD状态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要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以揭示补充VitD与癌症患者生存的影响。

· 今年刊登在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上的另外一篇关于VitD与CRC流行病学的文章还显示,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同的评估终点、应用不同方案在不同人群中检测的VitD水平与CRC的关系都具有一致性。

· 去年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J Clin Endocrinol Metab)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补充VitD(4000 IU/d)后显示,超过半数患者表现每年阳性穿刺活检结果的数量降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24413, encodeId=6a901e24413f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8ece8958b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继发#</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958, encryptionId=78ece8958b2, topicName=继发)],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499d33645837, createdName=feifers, createdTime=Thu Feb 27 05:15:00 CST 2014, time=2014-02-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2-27 feifers

相关资讯

Nat Neurosci:研究揭示脑癌干细胞如何争夺营养

通过增强葡萄糖运输有关蛋白的表达,脑癌干细胞为争夺大脑内有限的营养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10月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些干细胞是如何能在营养相对缺乏的大脑中存活并繁殖的,并有助于进一步研发出针对这类癌症的疗法。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脑肿瘤中最常见以及最致命的一种。同许多癌症一样,GBM肿瘤细胞的能量消耗也非常高。但是,这种细胞却能在大脑中有限的能量——葡萄糖的争夺

Cancer Cell:癌症研究大牛Weinberg教授解析癌症转移

Robert A.Weinberg身上笼罩着一道道绚丽的光环: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着名的Whitehead研究所创始人之一,他曾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他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这位学者在Cell上先后发表的两篇综述:“The Hallmarks of Cancer”,和“Hallmark

Nat Commun:病毒在肿瘤形成中广泛起作用的可能性被排除

对来自19个不同癌症类型的超过4000个肿瘤所做的一项分析评估了病毒在造成这种疾病中所起作用。发表在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为了解病毒在肿瘤形成中所起作用提供了一个综合性数据集。 Erik Larsson及同事利用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的数据检测来自19个不同癌症亚型的4438个肿瘤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发现178个肿瘤含有病毒RNA。他们证实了宫颈癌中“人乳头

Science:癌症研究,逐渐消失的界限

曾经,生命科学家要想致力于癌症研究,就只有两种职业选择:学术界或是产业界。两个领域独特的核心目标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氛围,而且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研究、信誉和奖励制度管理方式。刚毕业的博士后可能觉得,自己只能二者选其一,但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在抗癌战场上,各领域间的多学科合作为科研人员创造了横跨教育界和商界的职业机遇。 癌症研究的发展宗旨主要是为了找到治疗、治愈的方法,但

Nat Commun:高血压药物“氯沙坦”可以治疗癌症吗?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报告说,药物“氯沙坦”(常用来治疗高血压)能减少小鼠的肿瘤形成。这些发现表明,该药物今后对于人类癌症的治疗来说可能会被证明是有用的。 肿瘤血管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抗癌药物的输送最终也靠它们。Rakesh Jain及同事发现,癌细胞的周围环境会给这些肿瘤血管施加物理压力,这会限制血液流动和降低化疗药物向肿瘤内渗透的能力。他们发现,用“

JBC:苏州大学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抗寄生虫要氯碘羟喹(clioquinol,CQ)可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活性诱导白血病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凋亡。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原文下载】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苏州大学的毛新良(Xinliang Mao)教授,其多年从事药物研究,在分子肿瘤学、肿瘤药理学、药理毒理学、基因靶向药物研究、前体药物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