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置或将取代药物动物试验

2016-07-28 林炳承等 《科学报告》

日前

日前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大学副教授罗勇和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林炳承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集成了多种细胞及组织的类器官多功能微流控装置,该装置初步具备药物试验中动物的功能,向取代临床前动物试验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的《科学报告》上。

目前,药物临床前试验主要依靠模型进行。“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简单的细胞培养,均为简单的药物试验模型,虽然成本低廉,但与生物体内的真实生理环境相去甚远,往往结果片面且准确度不高,只能用于初步筛选。而动物试验虽然结果较体外试验更为可信,但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人体,且成本相对较高。”罗勇说。

为更接近实际生理病理研究模型,罗勇团队研发的新装置由数个基本模块依次由上而下连接构成:包括吸收模块、肝代谢模块、分布模块、药效模块和消除模块等,每个模块均由微通道及具有相关生物功能的膜结构或组织组成,由微流体连接,由蠕动泵提供动力,构成封闭的循环流体模拟体液,同时可实时监控芯片药物或目标生物标记物的变化,并可根据需要更换其中的细胞和组织种类以及模块的叠放顺序,检测药物及多种生物标记物的变化。“利用该装置能同时测定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药物的抗肿瘤和肝毒性评价,初步具备了试验中动物的功能,为微流控组织器官装置进行药物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新策略。”罗勇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百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汇总(1901-2015年)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揭晓,来自日本的Satoshi ōmura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以及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共同分享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

Sci Rep:台湾儿童肥胖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存在独特特点

台湾儿童肥胖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存在独特特点,破坏性行为较少、焦虑和抑郁发病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