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3月麻醉疼痛领域不得不看的热门研究

2023-04-06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这些最受欢迎的热门文章,请收好!

转眼间三月已经结束,迎来了阳春四月,梅斯医学麻醉疼痛科对3月发布的热门研究进行盘点,以飨读者。以下是最受欢迎的热门文章,请收好!

➤Neuron: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胡霁等发现丙泊酚让患者产生美梦的机制

在半个世纪之前,临床手术多受制于老一辈静脉麻醉药的副作用,如影响呼吸和血压、驻留体内等。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种乳白色的药物被发现具有稳定、舒适的镇静作用,即丙泊酚,被麻醉医生形象的称为“牛奶”。近期,由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联合完成了一项最新的研究,对丙泊酚的临床使用不仅带来了催眠、镇静与遗忘,还常常让入睡的患者产生美梦,使得他们心情愉悦,产生放松感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系统地筛查了丙泊酚对大脑内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综合运用结构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首次发现了丙泊酚能够特异性结合多巴胺转运体,部分阻断多巴胺分子重摄取过程,从而引起脑内多巴胺升高的现象。有意思的是,丙泊酚与多巴胺转运体的结合模式有别于多种已知的药物分子(如可卡因),这也符合临床上观察到丙泊酚成瘾性较低的现象。

研究团队指出,“麻醉牛奶”这一老药,有望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快速获得精神科的临床应用,从而给抑郁症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团队已开展了针对丙泊酚分子的结构改造工作,进一步筛选疗效更好、低镇静、免成瘾的新型药物。

详情请点击:Neuron: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胡霁等发现丙泊酚让患者产生美梦的机制

➤Pain:纤维肌痛可能会加重阿片类药物成瘾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纤维肌痛以及与之相关的慢性疼痛可能会使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OUD)恶化。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医学院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发表在Pain杂志上。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当开始使用阿片类药物时,临床医生应开出最低有效剂量。临床医生应避免将剂量增加到≥90 MME/天,或谨慎地为滴定剂量至≥90 MME/天的决定辩护。不支持突然减少或突然停止阿片类药物。

详情请点击:Pain:纤维肌痛可能会加重阿片类药物成瘾

➤Radiology:新型脉冲射频与类固醇注射可缓解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身体中最大的神经,而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热敷或冷敷,以及锻炼以帮助减少炎症。

近期,研究人员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探索了与单独注射类固醇相比,脉冲射频联合TFES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差异。结果发现,脉冲射频和TFESI的联合治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疗效更好。脉冲射频加上TFESI,甚至在治疗后的第一周就显示出更突出的腿部疼痛的减少。另外,对于腿部疼痛强度评分,在第1周出现了有利于脉冲射频和TFESI组的组间差异,并在第52周持续存在。

详情请点击:Radiology:新型脉冲射频与类固醇注射可缓解坐骨神经痛

➤Nat Neurosci:睡后服用镇痛药更有效?科学家揭示睡眠激活的神经环路维持慢性疼痛的发生

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通常会增加个体出现自发性疼痛的风险。慢性抑制疼痛模型小鼠初级体感觉皮层(S1)神经元活性后可缓解疼痛。S1区域存在生长抑素(SS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小清蛋白(PV)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和锥体神经元,其中SST能和PV能神经元可抑制锥体神经元,VIP能神经元可抑制SST能和PV能神经元,形成局部抑制性微环路。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Guang Yang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睡眠激活的神经环路维持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在外周神经纤维损伤引起的疼痛模型小鼠在觉醒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期(NREM)S1区域锥体神经元活性均增强,其中NREM时期增加更强。进一步光纤钙成像技术发现外周纤维损伤第3天S1区域VIP能神经元活性增强,第7天SST和PV能神经元活性最低,表明VIP能神经元对SST和PV能神经元发挥局部抑制作用。

详情请点击:Nat Neurosci:睡后服用镇痛药更有效?科学家揭示睡眠激活的神经环路维持慢性疼痛的发生

JAMA子刊:家庭阿片类药物可用性可将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升高6倍!

尽管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处方率有所下降,与处方阿片类药物有关的死亡与2017年的峰值不远,2020美国有16416人死于处方药物过量。近期,发表在JAMA Netw Open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家庭阿片类药物可用性和其他家庭处方因素与个人致命或非致命阿片类药物过量的几率相关的作用。

结果显示,家庭处方可用性与家庭中其他人阿片类药物过量的几率增加有关,即使他们没有自己的阿片类药物处方。这些发现强调了教育患者正确处置阿片类药物和家庭阿片类药物风险的重要性。

详情请点击:JAMA子刊:家庭阿片类药物可用性可将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升高6倍!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拔牙后,哪种镇痛药效果更好?

在口腔科中,许多患者首次被开出阿片类药物,以控制手术后的急性疼痛,这往往导致开出过量的阿片类药物,从而增加了误用、滥用和成瘾的风险。目前,临床上缺乏对牙科急性疼痛的有效管理指南。美国国家科学院制定的“急性疼痛的阿片类药物处方指南强调,在临床实践指南中亟需确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阿片类药物镇痛剂替代方案。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十种镇痛药物对拔牙后干预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与含或不加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 650 mg 加羟考酮 10 mg)或安慰剂的阿片类药物相比,含或不加对乙酰氨基酚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更好的疼痛结局。未来,应着重于通过随机临床试验评估布洛芬200毫克加氢可酮5毫克、氢可酮5毫克加对乙酰氨基酚300-325毫克以及曲马多37.5毫克加对乙酰氨基酚325毫克。

详情请点击: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拔牙后,哪种镇痛药效果更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