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埋下“祸根”:缺乏验证导致实验无法重复

2016-07-19 张章 中国科学报

James Anderson主要研究上皮细胞如何被束缚在一起。在其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立心脏、肺部和血液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这位细胞生物学家使用抗体标记了他和同事正在寻找的蛋白质,但前提是他们确定使用合适的抗体进行标记。如果没有这些基线信息,整个实验将无法复制。科学家在用抗体进行实验。图片来源:Cell Signaling“不仅是你从供应商那里购买的蛋白质能变化,实验室协议

James Anderson主要研究上皮细胞如何被束缚在一起。在其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立心脏、肺部和血液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这位细胞生物学家使用抗体标记了他和同事正在寻找的蛋白质,但前提是他们确定使用合适的抗体进行标记。如果没有这些基线信息,整个实验将无法复制。

科学家在用抗体进行实验。图片来源:Cell Signaling

“不仅是你从供应商那里购买的蛋白质能变化,实验室协议、试剂、酸碱度、离子强度和不同的应用程序也会出现变化。而且验证每个抗体本身也可以变成一个小研究项目。”Anderson说。

在实验室之外,Anderson的主要工作是领导NIH院长办公室内部的协调、规划和战略项目部。在这里,他必须处理全球生物学研究的新危机——无法重复实验结果。所谓的再现性危机的一个关键部分是抗体未能按预想的那样完成工作。一项新调查发现,抗体失效的原因之一是研究人员未能跟上其步伐,并验证他们使用的抗体。

去年夏天,504位研究人员参加了由全球生物学标准协会(GBSI)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关于验证实验抗体重要性或如何进行验证的培训(参加者涉及从大学生到资深研究员)。

超过70%的参与者表示,确认疫苗需要太多时间。“但不进行确认的后果十分严重。”英国牛津大学癌症研究人员Alison Banham表示,“事实上,如果你不验证你的抗体和假设你需要用来解决后续问题的时间可能比验证用的时间多得多。而且还要考虑发表错误论文带来的信誉风险。”

抗体是生物医学研究实验的必备物品,一些研究人员一年能用100种不同的抗体。近60%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抗体大多来源于商业供应者,每年花费约有1万美元。而该调查显示,如此广泛的抗体使用面临的障碍之一是针对抗体验证自由放任的态度。

约85%的参与者表示,他们验证了使用过的部分疫苗。但所占比例非常低的原因是科学家使用抗体的年限和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抗体。只有22%的青年科学家会去验证内部生产的抗体,57%的直接给商业抗体通行证。即便是资深研究人员,有1/4不会验证商业抗体,39%不确定他们自己的抗体是否符合要求。而且,青年科学家比年长的同事更可能认为验证抗体不是必须的(27%比16.5%)。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与标注了错误物质不同,错误使用抗体可能绑定不止一个目标,或者根本没有标记任何物质。许多抗体在可控的条件下被制作。如果科学家的实验改变了其寻找的蛋白质的结构,抗体就有可能无法绑定该蛋白质。

商业界制造的抗体(这也是大部分研究者所用的抗体的主要来源)也存在其他潜在问题。首先,它们没有标准的信息记录。Banham表示,相同的抗体可能被两家公司以不同的名字售卖,并且人们不知道这些公司是否及如何验证它们。

NIH 内部培训和教育办公室(OITE)主任Sharon Milgram指出,促使研究人员验证抗体将需要改变迅速购买的文化传统。“也许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质疑每份试剂,无论它来自公司还是同事,无论它的获取途径是什么。”她说。

在职业建议、网络培训和职业道德指导中,OITE建议一站式购买。如果培训生需要使用抗体,那实验室负责人需要向他们解释为何及如何进行验证。但相关调查显示,这些培训并未进行。“我们不仅要教导学生,还要培训实验室负责人”。

该问题可能已经根深蒂固。她表示,只有44%的经验超过10年的研究人员验证“来自其他来源的”抗体,例如共享试剂的同事。Milgram提到,很容易想象,不会质疑高级研究员的年轻研究者可能即便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也不会质疑同事。

建立明确的标准似乎是第一步。上述调查项目负责人、GBSI主席Leonard Freedman表示,过去建立标准的尝试过于“复杂和野心勃勃”。但Freedman希望,研究人员、杂志编辑和生物技术公司需要行动起来。

他还指出,研究人员应采用自愿性指导原则,尽管有人认为经费拨款方和期刊应当强制执行这些原则。NIH的新拨款条例要求研究人员解释其抗体验证计划。Anderson表示,遵守这些条例的压力应来自同行评议者和期刊。不管怎样,该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科学家都应参与其中。

“这不只是年轻研究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执行严格的研究方法是全体科学家的责任。”Anderson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8847, encodeId=384010884e37,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Sep 01 12:56:00 CST 2016, time=2016-09-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5560, encodeId=98e610556057, content=这篇资讯写的真好,带给我们新知识,启发新思维,不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Sat Aug 27 14:18:00 CST 2016, time=2016-08-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94134, encodeId=89c194134b7, content=验证,非常重要,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60629/IMG57734040D79528125.jpg, createdBy=53541741718, createdName=润世生物, createdTime=Fri Jul 22 14:13:00 CST 2016, time=2016-07-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9-01 李东泽

    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8847, encodeId=384010884e37,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Sep 01 12:56:00 CST 2016, time=2016-09-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5560, encodeId=98e610556057, content=这篇资讯写的真好,带给我们新知识,启发新思维,不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Sat Aug 27 14:18:00 CST 2016, time=2016-08-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94134, encodeId=89c194134b7, content=验证,非常重要,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60629/IMG57734040D79528125.jpg, createdBy=53541741718, createdName=润世生物, createdTime=Fri Jul 22 14:13:00 CST 2016, time=2016-07-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8-27 李东泽

    这篇资讯写的真好,带给我们新知识,启发新思维,不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0

  3.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8847, encodeId=384010884e37,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Sep 01 12:56:00 CST 2016, time=2016-09-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5560, encodeId=98e610556057, content=这篇资讯写的真好,带给我们新知识,启发新思维,不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Sat Aug 27 14:18:00 CST 2016, time=2016-08-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94134, encodeId=89c194134b7, content=验证,非常重要,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60629/IMG57734040D79528125.jpg, createdBy=53541741718, createdName=润世生物, createdTime=Fri Jul 22 14:13:00 CST 2016, time=2016-07-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7-22 润世生物

    验证,非常重要

    0

相关资讯

Nature:揭示抗体进入神经系统控制病毒感染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决了免疫系统的一个谜团---抗体如何进入神经系统控制病毒感染。他们的发现可能对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与寨卡病毒相关联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产生影响。

STM:HIV的“大智慧”——借助免疫耐受阻碍广泛中和抗体形成

免疫系统会妨碍HIV疫苗发挥作用,使其无法诱导产生对抗HIV感染的抗体,最近来自美国杜克人类疫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或可帮助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新方式。 人们对广泛中和抗体的需求十分迫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小鼠和猴为研究模型,找到了阻碍广泛中和抗体产生的障碍所在。他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抗体替代途径,同样具备保护性抗体的中和能力,这为避开免疫系统应答,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提供了潜在方法。 文章作者

Nature:CD4细胞帮助病毒中和抗体进入神经组织

血液中循环流动的抗体能够进入大部分组织对病原体进行清除。而“免疫豁免“的组织与器官,比如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则会通过血-脑屏障以及血-神经屏障阻止抗体的进入。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抗体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入这些组织器官内部发挥免疫效应。为了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Akiko Iwasaki课题组利用生殖期孢疹病毒(HSV)感染模型进行了试验,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杂

Science: 直击潜伏HIV的新型抗体

“HIV阳性”,是一个谁也不愿意听到、等同于死亡判决的结果。不过,真的是如此吗?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抗病毒疗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当将多种可抑制艾滋病毒复制的药物组合起来的“鸡尾酒”疗法问世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已经开始逐渐变化。如果病情能够得到长期有效控制,艾滋病或许可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基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在感染后仍能存活至少几十年。这在如今已不是神话。广谱中和性的HIV抗体药物是近年来的另一

Science:华人科学家发现HIV新位点 推动疫苗进展

原题:美国科学家取得艾滋病毒研究重要进展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当地时间12日宣布,该院科学家针对艾滋病毒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艾滋病毒上发现了一个新的位点,该发现为艾滋疫苗的探索和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 这一研究成果已于12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下属疫苗研究中心的3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是孔瑞、许凯和周同庆,他们的研究方向包括抗体和疫苗

Nature:破解寨卡病毒秘密!解析寨卡病毒结构并鉴定药物靶向位点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寨卡病毒(ZIKV)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thermally stable Zika virus”。 这些发现揭示出ZIKV病毒结构,并且鉴定出这种病毒表面上的潜在药物靶向作用位点。这一认识将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