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LT: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移植血管病的早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

2023-12-06 Bob Wang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对供体冠状动脉形态的早期定性OCT评估似乎是预测HT接受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可靠标志。本文的发现值得在更大的队列中进行更仔细的研究。

虽然由于移植后护理的进步,心脏移植(HT)后的存活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改善,但心脏异体血管病(CAV)仍然是长期幸存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其无症状进展的性质,最新的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指南建议通过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常规监测。

然而,众所周知,冠状动脉造影对检测早期发病CAV缺乏敏感性。作为更敏感的方法,上述指南还认可了血管内超声(IVUS)的辅助使用,以更好地检测CAV和移植后风险分层具有IVUS分析专业知识的HT中心。

捐赠者传播的动脉粥样硬化(DTA)是一个成熟的标记,定义为HT后早期基线IVUS上≥0.5毫米的最大内壁厚度(MIT)。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得到了严格研究,和DTA被认为具有更大的CAV和相关死亡风险,因为它预先存在的狭窄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潜力。

然而,由于过去二十年移植后管理的巨大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传统的定量标记在当代实践中不像过去用于识别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的HT接受者那样敏感。更敏感的方式可能比IVUS提供更好的预测能力。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另一种冠状动脉内成像模式,由于其分辨率较高,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都比IVUS具有明显的优势。与IVUS不同,OCT不仅可以描述冠状动脉的正常3层结构,还可以识别脆弱的斑块特征,如巨噬细胞和新血管化。

因此,OCT可能有可能识别只有OCT检测到并与未来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冠状动脉形态的早期病理变化。鉴于这些背景,2023年7月16日发表在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的文章,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HT后早期基于OCT的血管表征的预后作用。

HT接受者前瞻性地登记为左前降冠状动脉的基线OCT成像。OCT发现被归类为正常、均质timal增厚和高级斑块特征。该终点是心脏死亡、心肌梗死或新的血管造影可检测CAV的组合,由国际心肺移植学会标准分层,长达4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35名患者接受了OCT基线治疗,其中51.4%为OCT正常,14.3%为同质斑块,34.3%具有晚期特征。形态正常和非形态的患者之间的基线人口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在3.3 ± 0.4年的平均随访中,终点发生在11名患者中,包括1例死亡、7例CAV1、3例CAV2和1例CAV3。

图1:基于OCT的斑块特征的代表性图像

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具有高级特征的患者的事件率明显更高(log-rank p = 0.010)。在多变量分析中,基于OCT的斑块形态是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调整后的危险比4.57,95%置信区间1.50-13.92,p = 0.008),而最大内壁厚度≥0.5毫米不是。

综上所述,对供体冠状动脉形态的早期定性OCT评估似乎是预测HT接受者未来临床事件的可靠标志。这些发现值得在更大的队列中进行更仔细的研究。

原始出处

Takahashi, T., Kobayashi, Y., Saeed, O., Vukelic, S., Jorde, U. P., Shin, J. J., & Patel, S. R. (2023). Earl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valuation of donor-transmitted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 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42(12), 1678-168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3256, encodeId=665821e3256f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87733293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动脉粥样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6a5d1082e74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脏移植血管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3293, encryptionId=98773329350, topicName=动脉粥样硬化), TopicDto(id=108277, encryptionId=6a5d1082e74e, topicName=心脏移植血管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Dec 06 13:40:46 CST 2023, time=2023-12-0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Front Pharmacol:丹参酮IIA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减轻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确定丹参酮IIA (TIIA)是否可以通过增强胞葬作用来减少脂质积累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黄凤娟和廉姜芳等人JCIM论文: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淀粉样蛋白Medin异常聚集的分子机制

作者通过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接触图分析,发现medin的30-41和42-50号氨基酸片段形成的β-hairpin是稳定medin单体构象的核心,该结构的形成驱动了medin单体的动力学折叠。

Dev Cell 徐延勇/李晶团队揭示肝细胞调控HDL代谢阻抑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肝细胞源分泌蛋白Lcn2通过降低Nedd4-1介导SR-BI K500和K508位点的泛素化,阻抑SR-BI降解,改善HDL代谢,促进RCT,抑制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AS进程。

Eur Heart J 中国药科大学胡庆华教授团队发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原创靶标发现的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了嘌呤受体P2Y6R调控巨噬细胞泡沫化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筛选并确证维生素B1的辅酶形式焦磷酸硫胺素具有优异的P2Y6R抑制活性。

ATVB 复旦大学魏园园团队揭示miR-223-3p通过抑制Ripk3介导的巨噬细胞程序性坏死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发展的作用机制

研究揭示了miR-223-3p通过抑制Ripk3介导的巨噬细胞程序性坏死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