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怎样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2013-07-23 蒋高明 中国科学报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估、晋职、答辩,还要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开各种会议。即使指导研究生,也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导向,从来不愿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上述压力之下,研究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环境中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国家科学原始创新。 生存成了科研人员的第一要务。作为连续读了几十年书的科研人员,能够在科研院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估、晋职、答辩,还要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开各种会议。即使指导研究生,也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导向,从来不愿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上述压力之下,研究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环境中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国家科学原始创新。

生存成了科研人员的第一要务。作为连续读了几十年书的科研人员,能够在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外人眼里是令人羡慕的。殊不知,内在的压力,再加上住房、子女教育、家庭压力,就使得很多研究人员,将科研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其所从事的研究,大多以经费获得为最高目标,而经费又以论文发表为杠杆,不能也不敢有创新的思路,更不敢坚持科学真理。

科研人员作为人类社会中特殊的群体,是以知识创新为己任的。这个职业最大特点是要求研究者有研究兴趣,有科学献身精神,其工作态度是“安、钻、迷”型的。陈景润之所以能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都是凭着浓厚的钻研兴趣,他们没有生存压力或者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怎样才能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根据笔者在研究所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建议如下:

第一,提高准入条件,减少评估频度。淡化乃至取消量化评估做法,看重代表性成果。目前对科研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其本意是对做得不好的研究个体予以惩戒,对好的实行奖励。但具体实施时,却将论文影响因子作为唯一指标,科研人员不敢将“宝”押在重大科学发现上,而是将大文章拆成小文章发表应付过去。实际上,对于合格研究人员的筛选,应从源头把关质量,提高准入条件。要从科研人员受教育背景、科研潜力、天赋、品行、团队精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不要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而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代表性的成果。一旦进入到科研单位,就要相信研究人员,给予宽松的学术环境,而不是总折腾他们。

笔者参与首批“973”计划课题时,队伍中有一名研究员,前三年没有发表论文,但项目首席科学家一直不催促,最后该研究人员获得了重大发现,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并因此被遴选为中科院院士。如果逼其发表成果,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第二,优化团队结构,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目前对海外回来的博士,动辄给予研究员、副研究员头衔,这就打击了国内同级别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逼迫他们也出国去“镀金”。对于没有做过学术带头人的年轻学者,拔苗助长会导致人才夭折。鼓励引进人才与国内人才同步竞争,如他们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脱颖而出,凭借实力获得相应的头衔,就会让众人信服。当年搞“两弹一星”,科研队伍强调“老中青”三结合,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将老年科学家的阅历、中年科学家的智慧和青年科学家的进取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办大事。

第三,全额发放工资,不要让他们为“五斗米而折腰”。一些研究院所的绩效工资是从课题中支付的,而岗位聘任的人员工资,则全部来自课题,压力很大。知识分子最在乎的是声誉,为发工资去争课题,去求人,去搞歪门邪道,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些混进科研队伍中的研究人员就会去钻营,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对于科研大军的优秀人才,建议国家将他们的工资全额发放,不要让科研人员为了生存,将主要精力用于申请课题。

第四,创造完善的职称评定环境。职称评定与晋级,是科研人员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频繁的晋职搞得人心惶惶。现在搞的“十三级”分级太繁琐,门槛太多。如再最后申报院士,科研人员在其科研生涯中一半以上的时间之内,都在“爬台阶”。职称评定与晋级非常严谨,应充分组织材料,采取非常透明的公开答辩,不能搞山头主义,搞小动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压制不同声音。

第五,鼓励科研人员“敢为天下先”,树立科研自信和人格自信的人生态度。目前国内科研不自信,言必称美国,跟风研究现象十分严重。研究人员的存在,如果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重复验证洋人提出的所谓“理论”,就势必造成垃圾论文爆发。除了少数纯理论的学科之外,科研人员要立足国计民生实际需求,解决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科研经费发放,应采取“计划与竞争”相结合的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原始科学发现应以中文首先发表,中国学者要率先引用国内学者成果。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总之,科研人员要理性回到科研活动中来,知识创新是其本职工作,为人类创造知识财富是其人生的最高追求。建议国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到国际科学舞台上去竞争。大部分科研人员要面向国家实际需求,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术能力,展示其才华。

作者蒋高明,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46011, encodeId=b5a61e460110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ce1e5002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科研人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5002, encryptionId=6ce1e50024b, topicName=科研人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64535650230, createdName=zhangj7120, createdTime=Sat Nov 09 16:44:00 CST 2013, time=2013-11-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5141, encodeId=a7d512851416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790320942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创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094, encryptionId=77903209422, topicName=创新)],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512a199, createdName=lilianxiang, createdTime=Thu Jul 25 07:44:00 CST 2013, time=2013-07-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46011, encodeId=b5a61e460110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ce1e5002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科研人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5002, encryptionId=6ce1e50024b, topicName=科研人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64535650230, createdName=zhangj7120, createdTime=Sat Nov 09 16:44:00 CST 2013, time=2013-11-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5141, encodeId=a7d512851416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790320942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创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094, encryptionId=77903209422, topicName=创新)],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512a199, createdName=lilianxiang, createdTime=Thu Jul 25 07:44:00 CST 2013, time=2013-07-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中国科研经费流失几种路线图揭密

一个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 曾被列入院士候选人的科研人员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 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 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侵占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流失? 巨额科研经费频现流失黑洞 今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国内科研评价体系或导致优秀论文外流

MedSci认为,国内期刊本身也有很大的责任。国内期刊发稿慢,人情稿,关系稿过多,使得原本一些比较优秀稿件,因为没有人情或关系,难以得到发表;而国外的SCI期刊相对公正公平。导致有些医生认为发一篇中华牌刊物还不如发表SCI文章。

政策多变致科研环境浮躁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屡屡爆出学术不端,很多科研人员经常被逼得“不务正业”。 当前,“缺乏创新环境、缺少创新土壤”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我国的科研环境到底如何?怎样建设适合创新的科研环境?在中国科协年会上,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科研人员“被浮躁”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屡屡爆出学术不端行为,在社会上、国际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科研人员抱怨大量科研时间被占用,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真正用于搞科

医学研究质量决定论文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蒋朱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 贾晓巍  北京协和医学院出版社 钟紫红  本报记者 耿璐 杨萍 陈惠 日前,在首届“美国-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作者培训工作坊”上,来自中美两国的临床营养专家、编辑专家就“如何选题”、“如何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如何选择目标期刊”、 “提高文章可读性”、“科研不端与出版伦理”等问题进行了工作坊形式的互动与

中国科研实力:论文与人才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

中科院院士:应将科研人员从“挣钱”中解放出来

为何科研投入越来越大,原创性成果却没有正比上升?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是原因之一。 日前,中科院院士沈保根表示,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往往需要同时承担多个研究项目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的资助还断断续续,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大幅增长。2012年,全社会用于研发活动的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科研经费占GDP比重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