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遭遇的困惑表象是医学科学问题,其实本质是文化问题

2018-02-28 郭刚 中国中医药报

提要: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融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与思想源泉,是中医千年不衰的根本。

提要: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融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与思想源泉,是中医千年不衰的根本。

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构造了中医文化的价值基因链。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医的人文属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才能消解对中医的认识误区。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也就意味着拥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通过研究中医文化基因,不仅能够深入发掘中医文化深层内核,揭示中医文化基因的结构、功能与传承规律,而且能够探索中医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源性、同构性,剖析中西医文化基因的比较、冲突与融通,分析中医文化基因与传统文化基因关系。这将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传播,以及中医文化基因视域下的中医药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医文化基因,需要弄清楚中医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传承中医文化基因,怎样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中医的振兴发展。

传承中医文化基因

中医文化基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同源性、同构性和互补性

中医文化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持久的文化魅力。中医文化拥有自己的语言形式,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或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文化功能、医德医风,无不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土壤。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文化不仅与儒、道、释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儒、道、释不同的个性。中医文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儒、道、释各家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如提出了“儒道医三家合流”等说法,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架构。

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天文、地理、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融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与思想源泉,是中医千年不衰的根本。

象思维(象科学)与人文文化形式表达成为中医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中医文化基因包括思维方式基因与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医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象思维是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基因,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流动性与非逻辑性特征。中医学的特色就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象数模型思维,中医是从功能模型出发来构建人体生命系统的。这种思维方式无论在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还是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是中国象科学的代表,以时间为本位,重视对象的研究,主要用意象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能够以简驭繁,保存了现象的丰富性、完整性。“医者,意也”,意象思维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

人文文化形式表达基因构造了中医文化的价值基因链。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医的人文属性,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才能消解对中医的认识误区。也有专家主张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与科学属性分开,然后对不同范畴的内容进行不同的研究。其实,中医文化的人文属性和科学属性都是中医文化的内涵,同样构成了中医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

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文化基因是中医的根,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具有控制、维系与导向作用。中医遭质疑关乎文化自信。近代以降,随着西学传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蔓延。中医遭遇到的困惑与危机从表象上看是医学科学问题,从本质上看则是文化问题,即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医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守护与传播中医文化基因,坚守中医思维方式与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传承中医文化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既要在全社会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基础,又要加强高校中医专业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核心,还要让中医文化也要“走出去”,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同时,拓宽中医文化传播渠道。如此说,只有传承好中医文化基因,方能维系好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坚守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

注重当代教育背景下以医文结合来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为目标,是极其重要性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文化基因,留住中医的根是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由于受到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现代中医教育忽视中医文化教育,导致培养的中医学子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中医思维能力不强、中医文化素养不够等问题。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利用中医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医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的信念;运用中医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大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借用中医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大学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加强中医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仁德、仁术、仁人”的中医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的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其次,开设中医文化系列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中医文化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四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最后,以文化人,通过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医文化理念内化为中医学子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其行为方式。

医学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有所创新。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医学应走向何处,可以从中医药学中汲取智慧,从中医文化基因中找到启示。基于此,我们不仅应发扬溯流穷源的精神,探究和追溯中医文化基因的本质,重视“治未病”,关注群体健康,以中医文化优势来克服现代医学面临的发展困境,指引医学发展方向。

汲取不同的优质文化让中医文化“走出去”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临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学一方面既要“返本”,保持自身特色来维护其主体性,同时也要“开新”,学习、借鉴与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借助现代医学来丰富与发展自己。保持中医特色就是要保持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变,学习与借鉴现代科技,重点是通过实现中西医文化基因的优化重组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其中,中医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西医文化基因优化重组的前提,也是中医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失去自我的重要保证。

中西医根植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文化基因。中西医文化基因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认识论方面,中医观物取象,西医实体求原。

二是时空观方面,中医关注生命的时间特征,西医关注人体的空间特征。

三是思维方式方面,中医重视意象思维,西医重视抽象思维。

四是价值观方面,中医追求至善,西医提倡求真。

中医文化以其最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价值和保障民众健康的医疗保健实用价值,最有可能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也最有可能通过民族文化品牌输出而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涉及中医翻译、中医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内涵、路径、策略等,其成果可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提供研究范例。

尽管中医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地区,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传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文化要想得到世界社会的广泛认可,必须走保持特色和与世界接轨的道路。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树立中医文化的自信心,加强对中医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临床经验与技艺等保护,以期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承载着中医文化的活物种。

二是把中医文化中特有的东西,用现代语言更明确地表达出来,使之便于普及与交流,变成普遍的信息与共识

三是在与外来医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中医文化的新境界,主动发掘中医文化中对于全球文化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如此这般,才能实现中医真正意义上走天下的历史局面。

文化基因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基本因子,具有社会性、引向性、多维性、选择性、无形性、多变性等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中医文化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而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与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拥有以察时变与化成天下的胸怀,具有崇高的境界、神圣的使命、最大的责任、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才能使得中医走向世界成为现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2018年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 让“岐黄学者”发挥好“头雁效应”

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关键。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日前表示,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启动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遴选100名“岐黄学者”给予重点支持,让高层次人才发挥好“头雁效应”。

新疆中医民族医药工作会:2018年支持建设120所中医馆

日前,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上提出,2018年,自治区将支持12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区(中医馆)的建设,着力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来自非洲的中医:迪亚拉的选择

1984年的冬天,20岁的非洲男孩Diarra Boubacar花了三天时间,从马里共和国来到北京。在北京的机场,他穿着一件单衣,挎一个小布包,冻得浑身哆嗦。大使馆没有接到电报,他只碰到来接肯尼亚留学生的老师,给每人倒了一杯热水。因为语言不通,双方面面相觑。当天晚上,Diarra Boubacar和另外11个同学哭得稀里哗啦。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几年医术。学校派的工作人员把他们领到一个办公室窗口排

重庆中医师承工作再上新台阶,44名中医集中拜师

1月19日上午,重庆市举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拜师仪式。入选第六批继承工作的22名指导老师与44名继承人举行拜师仪式,标志着重庆在加快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和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国医大师周仲瑛:从四个方面详解中医辨治流感

导读:近来流感猖獗,医务人员夜以继日防控救治,甚至出现抗流感西药紧缺情况。有鉴于此,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不顾九旬高龄,以手抖多病之躯,勉力完成此呕心之作。周仲瑛教授以“热病”为题对中医辨治流感从理论渊源到临床实践,从治疗方案到具体选方用药提要勾玄,细论周详,苦心求索,佑我斯民。

从中医“象思维”角度观察和诠释白术,可发现其潜在功用的药学机制

白术作为补气健脾的代表药物,被誉为“后天培土圣药”。《本草经集注》首论其药材形态特征:“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并言其“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些功效特点,明显与后世所习用的白术主要作用有较大区别。有学者对白术文献考察发现,古代文献所载白术用治诸多疑难怪证(如痃癖、结肿、痉、疸、死肌、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