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女子报警称被“宠物小精灵”性侵,心理学家: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2017-03-30 佚名 生物探索

睡眠麻痹,中国俗称“鬼压床”,是一种颇带神秘色彩的生理现象。通常发生在半睡半醒之时。据统计,50%的一生中都至少发生过一次睡眠麻痹。睡眠麻痹病理机制不明确。压力,焦虑,紧张,疲惫,失眠都可能诱发睡眠麻痹……


去年夏天,俄罗斯警方遇到了一件荒唐事。一位女士声称她在自己莫斯科的公寓里遭到了口袋妖怪中一个角色的性侵犯。这位女士睡前在手机上玩了会《口袋妖怪》,但当她一觉醒来,却发现一只活生生的口袋妖怪正压在自己身上。女士惊恐万分但却无法说话,她与这只怪物激烈搏斗而他男朋友却在一旁若无其事地酣睡。最后,她终于能够活动身体,然而,当女士跳下床时,口袋妖怪消失了。在这名女子简单地搜索了自己的家之后,她向警方报告了这起“性侵案”。

半梦半醒,身体无法动弹,巨大的压迫感……这名女子的经历像极了我们所俗称的“鬼压床”。在医学上,这种症状被称为睡眠麻痹,属于一种睡眠障碍。除了无法移动之外,这种症状通常还伴随着生动的多感觉幻觉。幻觉的内容可能与麻痹时的感受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床上有一个攻击者压迫睡眠者的身体。此外,你梦到的场景也可能侵入到你醒来后的现实世界。

睡眠麻痹十分常见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这种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睡眠中断的结果。在实验中让参试者反复从深度睡眠中唤醒可以诱导睡眠麻痹的经历。在实验室之外,人们在夜晚经历睡眠障碍并不是特别罕见。就算你没有出现过这种症状,你认识的某个人可能也经历过。专家估计, 5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睡眠麻痹;有些人自述他们的每天晚上都会发生这种症状。睡眠麻痹的病理基础仍然不明确。一般而言,压力过大,太过焦虑,紧张,极度疲惫,失眠,睡眠不足,或时差问题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出现睡眠麻痹现象。

由于自述幻觉可能会让人感到羞耻,并担忧这是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的症状,因而关于睡眠麻痹的现有的调查结果可能大大低估了该症状实际的流行程度。事实上,健康人在没有精神病或药物使用引起的并发症的情况下,也可能会经历睡眠麻痹和幻觉。了解这种经历的普遍性可以大大缓解随之而来的焦虑。



睡眠麻痹,中国叫“鬼压床”,西方叫“恶魔坐床头”

为什么会出现“口袋妖怪”?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位莫斯科女子的奇怪经历。为什么这种幻觉以口袋妖怪的形象出现呢?事实上,关于梦境和视频游戏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还不少。早在2000年,哈佛医学院的Robert Stickgold领导的科学家团队报告说,进行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参试者都自述在入睡前经历了“方块下落”的幻觉。使用其他类型的视频游戏也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个证据已经被用来支持睡眠可能有助于“巩固”我们清醒时的记忆。诸多实验都表明,如果在学习后睡觉,那么记忆会更牢固。在2017年2月3日,Science上的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睡眠对学习记忆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动物在睡眠过程中大部分突触会出现收缩,这种调节防止了突触饱和,从而让大脑反复学习新鲜事物。详见《大脑待机时在干啥?Science同日两篇文章阐述睡眠意义》

梦中走迷宫的大鼠

在另一个实验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团队将电极直接插入大鼠海马脑区。在大鼠和人类中,海马与动物形成空间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电极,研究人员能够观察海马中特定细胞的实时神经活动。当大鼠被连接时,它们学习走迷宫以换取食物奖励。由于海马参与空间学习,海马中电活动的模式可能与大鼠在迷宫特定部位的位置有关。



那么,这个方法与我们在上面所讨论的口袋妖怪/俄罗斯方块的梦境有何关联呢?大鼠学会迷宫之后,研究人员在大鼠进入睡眠时继续进行电极记录。随着大鼠进入睡眠,海马内的细胞激活,并且这种活动模式与它们成功走迷宫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一致。这说明大鼠可能在梦中走迷宫,练习睡前学到的迷宫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没有证明梦与记忆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梦境本身可能不会导致记忆的加强,但或许是巩固记忆过程的一种副作用。

换句话说,莫斯科女子的的恐怖幻觉不仅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症状,它或许也为睡眠的本质以及人们为何会做梦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如果你偶尔在半睡半醒之时体验到了奇怪的幻觉,记住,不要惊慌,它除了能成为你日后的谈资,并没有什么危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四军大于耀清讲师发现挠痒也能传染

与打哈欠类似,抓痒也是一种能够传染的行为,仅仅看到别人抓耳挠腮就能够引发我们挠痒的欲望。最近,研究者们发现小鼠可能具有同样的反应,这一发现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能够感受别人刺激性感觉的脑回路。此前关于传染性行为的研究结果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对于我们在看到别人抓痒或者打哈欠时会作出相似的行为是否是由于

Nat Neurosci:新型脑损伤修复机制或可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特殊的细胞对于脑损伤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等神经性损伤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者们做出的,它被认为是揭示脑损伤修复机制方面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全球范围内有230万人受到了多发性硬化的影响,这项研究也许能

P NATL ACAD SCI USA: 双结蜘蛛毒液肽能够通过抑制酸感受离子通道1a为中风提供有效的神经保护

近日,继之前JSM报道蜘蛛毒素或许能够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之后,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关于蜘蛛毒液肽能够通过抑制酸感受离子通道1a为中风有效的神经保护的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权威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

Neuron:你为什么会化悲愤为食欲?

为什么情绪会影响我们的食欲?近日,一向发表于Neuron上的研究发现,参与情绪反应的杏仁核也能够调控食欲行为相关的神经通路。

Mol Psychiatry: PTPRD位点在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敏感性中的作用

NFT积累被认为与AD的认知衰退密切相关。PTPRD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家族成员。鸡和果蝇实验表明,PTPRD基因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生长、调节神经元的轴突导向。已经有报道显示了这个基因可有多可变剪接转录变体。研究中小鼠和果蝇实验所显示的PTPRD与记忆紊乱和Tau的病理恶化相关,表明了调节PTPRD的活动水平可以降低个体的Tau病理现象。

Nature:骆利群院士发文颠覆传统:小脑,不仅仅控制平衡

人们对小脑的认识往往与身体平衡,肌肉伸张,运动调节有关。但与多研究都暗示小脑可能与更高级的大脑功能也存在关联。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利用新技术观察小脑中的颗粒细胞为这种猜想提供了有力证据——小脑能够编码奖励期望。这项研究发表于Nature上。